那些被埋没的1400字
常想,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2300年历史的城市中,历史的痕迹一定不会少,而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定是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可是,事实是怎样呢?我想,事实是残忍的。 近年来,在大街上随处都可以见到一个连外国人都认识的字,没错,就是这个“拆”字。我不知道,有多少历史的踪迹被淹没在茫茫的楼海中,我也不想知道。
古时候的昆明城只有拓东路这么一条街,剩下的地方全是滇池的水,那才是真正的“五百里滇池”。就算是到了解放前,昆明市区也就只到现在的小西门处,而且还修建有城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昆明的城区边界是现在的盘龙江,沿江畔修筑有城墙。据“老昆明”回忆,当盘龙江涨水时,“坐在城墙上能洗脚”,因此治理盘龙江也就成了历代统治者的“重点课程”。而现在呢?这条在昆明被誉为“母亲河”、“最重要的河”的河,已经是一条臭水沟,各种污水都在向里面排放,虽然最近一直在对她进行着治理,可是效果甚微,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原盘龙江的真正面貌,也许不可能了吧。。。。。。
我曾沿着盘龙江散步,想要找回那点被岁月侵蚀的城墙。可是,就连一丝残垣断瓦也没有找到。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那些记录者已经被埋入了挖掘机为它们准备好的坟墓里。
不止是盘龙江,还有很多的历史建筑也没了。1900年,一位法国摄影师拍摄了一张滇池草海的全景照。在西山的左下方本来是有一座叫做“龙王庙”庙宇的,这座庙也一直被保存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可是现在已经没了,因为要修建通往龙门的缆车起点,所以就把它毁了,就这样的理由,就这样的商业目的,毁了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建筑。
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金钱和虚荣心急剧膨胀的社会中,我们的历史遗迹还能保存多少。我们一味地追求GDP,一味地攀比GDP。可是,我们要看到的,是GDP快速发展的背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看看滇池)、人文代价(看看周围)和精神代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否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在发展,如果是,那么皆大欢喜;如果不是呢?我们要为这场像泡沫一样膨胀的经济付出多少代价?有多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要为这场大运动葬身?我们兜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而精神却越来越空虚,这是否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吗?我们不得而知,只有让时间去证明,也只有时间能证明。
不过我很庆幸,昆明把圆通寺、金殿、大观楼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给保住了,多多少少也还能说我们有过点历史。可是真正古城的遗址呢?那些透着草香的青石板路呢?景星街上的一小条?不,那里已经开始大运动了,过不了多久,那些青石板就只能在大厦的夹缝里苟延残喘,那些承载了老昆明上百载的路,如今却只能默默,也只有默默。再看看拓东路,现仅存真庆观的残岩断壁和街名白塔路、拓东路。高楼耸立中的真庆观,你还能留多久?
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必然是浮躁的,没有灵魂的。而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却把历史毁了的城市是可悲的。历史在金钱面前只能做出让步,它是无能为力的,它是弱势的,它需要人们去爱它,去保护它,去关心它,它很脆弱,稍不留神就会真的变成书上的文字,留给后人的,只能是猜想。
除了物质的,非物质的呢?我们的滇剧呢?我们的绣花鞋呢?我们的民间艺人呢?难道被这个浮躁城市消灭了?抑或是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偷偷哭泣?我没有想到这样的优秀文化会被排挤到这样的地步,这完全就是一出悲剧!一出演给我们看的悲剧!
我只是希望,这场浮躁的运动能快些放慢脚步,留给这些历史一点生存的空间,留给人们一点思考的空间。
那些被埋没的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