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900字
不少家长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籍、发展兴趣爱好、参加社会活动,颇为反感,认为这样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有害无益。其实不然,请看《可爱的家乡·桐乡》一书中《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中的如下文字:“在小学求学时,他特别喜欢看小说……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他看得入了迷。看一部150多回的《野叟曝言》,他用了三个半天。他的兴趣广泛,喜欢画画,刻图章,唱歌,踢毽子,用破洋伞骨子做刻刀,还时常帮祖母养蚕……在中学读书时,他除了致力于学习之外,还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潮……”正是这些被人称为“闲书”的小说,熏陶了茅盾的文学兴趣;正是这“不务正业”的养蚕生活,为他后来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素材;也正是因为他从小关心社会,渴求新知,为以后他参加革命运动,用文学鞭挞黑暗,唤醒民众,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基础。
可是,至今仍有人认为:读书、读书,学生只要读熟课本就够了,一味要学生捧着课本不放,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不闻不问不管,这岂不使我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吗?如果学校造就了这种人,那真是教育的悲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书本知识若不和实践相结合,那是无用的知识。事实也已告诉我们:仅有书本知识的人一到社会上,就像盲人一样,往往碰壁,甚至一事无成。这不是我们祖国和人民所期望的。
茅盾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告诉我们,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学校生活、课本学习并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和方法。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社会,参加实践……都是获取知识、培养成才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多方面学习,多方面发展,才能学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不难设想:如果茅盾当时不读课外“闲书”,不关心社会,也不追求新知识、新思想,那么,他就会知识浅陋,眼光短浅,思想陈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新思想、知识面广、活动能力强、富有创造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而这思想、知识、能力光从学校课本上获得,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丰富课外知识,发展业余爱好,参加社会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去适应现代社会和四化建设的需要。
这便是我读《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一节后所得到的启示。
读《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