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而音乐》有感1000字
谢嘉幸,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教育家,博士。
寒假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用掉了许多问号,他对现时中国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就是用一个个层层递进似的问号,直接给我们这些音乐教师们做了一次“心、骨穿刺”,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地梳理、重审以前的课堂,让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地扪心自问:音乐课到底要留给学生什么?是几首歌曲、乐曲?还是争取让孩子们喜欢音乐课?;是为音乐课而学音乐?还是为人生而音乐?
《为人生而音乐》是谢嘉幸博士众多论点中最吸引我的。他的开场第一个问题便是:如果有人问我,音乐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我想我的回答就是“为人生而音乐”!我一直在不停地回味这句话。是的,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是一句大实话。心有悲欢离合,歌有喜怒哀乐。如果说在我们的诸多学科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那么我要说,当许多学科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外部世界时,音乐首先让我们感受自己:我的心情,现在怎样?音乐更多的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主体的人!
反观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更换更新更适应学生心灵的理念,但事实怎样呢?为检测而教音乐!为考试而学音乐!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振臂高呼:我们爱音乐,但我们不喜欢音乐课!尽管音乐仍然美妙,音乐教育的面孔却越来越板,越来越僵化,越来越靠近应试教育的模式。
为人生而音乐,实际上就是让音乐为我们现时的心情服务,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音乐生活,有哪位先生女士,能用自己学过的音乐,自由表达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说一句属于自己的话,唱一句属于自己的歌?除了鹦鹉学舌外,我们还学会什么?原因一: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民间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去学乐器又有什么用?我们的音乐要不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千人一歌,要不就是现在考级场上的万人一曲,何来举手投足即是歌的音乐人生?原因二:我们的音乐生活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的配给制,怎么不会令我们感到乏味?
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我却觉得我们的思维不能普通,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一本唱不完,歌不尽的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热爱人生,那么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音乐来打扮它,装饰它,开发它,提升它,让它绚丽多彩放射光芒。如果我们的教育从这里入手,或许一些已经麻木的心灵,将得到音乐的滋润;一些已经暗淡的音乐,也将因为我们个人的参与而重新复活,重新焕发青春的光芒。
久违了,
为人生的音乐,
你别来无恙?
二00八年二月
《为人生而音乐》有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