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虚非实 次,名非质1600字
回首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一个奇怪现象映入眼帘:铺天盖地,播报的都是金牌榜;街头巷尾,热论的都是夺金运动员;银牌铜牌,却只字未提,鲜有听闻。转顾校园,考试过后,类似现象同样上演,试卷满天,关注的只是赫然的卷首红字;高谈阔论,交流的只有“你们班谁是第一?”不禁心生感慨:木秀于林才算优?貌美如花才称佳?浩渺天地之间,是不是强者独霸一方,次者难容一席?
从古代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十年苦读只为换得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这种“从优”心理早已在无数中国里扎下深根,孟郊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道出多少考得功名的人内心之得意。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位列其中,这话拿到现实也同样适用,“十年寒窗为今朝,万军飞夺独木桥”形容的便是每年多达千万考生齐高考的壮观场面,为的也是考入重点大学,成就个人梦想。在考生中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上211,到哪儿人都要;考上985,到哪儿不受苦”,更是凸显了读书只为争第一,考不上大学等于白读的奇怪思想。
这与我在篇首提出的奇怪现象大同小异,与我的疑问似乎也不谋而合。。殊不知身着红袍戴红花之人是少之又少,寒中苦饮冷风雨之人才是众数。难道未中名第,就表示才华低人一等,能力稍逊一筹?我想不然,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文采众所周知,科举会试之时,只因自己大意纵言几句,竟落得个落榜入狱的下场,但谁又能说其逊人一筹呢?名次头衔,好像戴在头顶的花冠,有,说明你可能有才华,没有,也不能说明你目不识丁。
而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绞尽脑汁不顾一切的去争夺桂冠,所表现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第一的追求,这固然是好的,有了人们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会有不断进步的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在清末就被废除,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才不能尽其人的心用,贤不能尽其忠。君只见高头大马春风得意状元郎,闭不闻寒窗苦读名落孙山有,这种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似乎被日益增长的功利性给变了味儿:得了第一便忘乎所以,不得第一便垂头丧气。
记得一位记者在采访一名国家队运动员“你这么刻苦的训练是为了什么?”干脆答道:“为了金牌”,记者又问“为什么只是为了金牌?”“因为拿到银牌或铜牌就等同于没有参加比赛。”这个回答不禁令我们叹息,促使运动员昂扬斗志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而是仅作为一种象征的金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忽略那些本质上的财富,而为了附在表面的那层浮华拼死拼活,这是人在物质社会中精神层次的一种退化!这种退化不仅会影响个人,更会对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带来停滞不前的灾难!
在刚刚闭幕的2010广东亚运会上,中国一骑绝尘的金牌数发人深思。遥遥领先的金牌数量是一层光鲜的玉帛,掩藏在其中的是中国全民身体素质的低下的败絮;体育场上的第一是一层甜蜜诱人的糖衣,包裹在里面的是中国人均健身时间少、场所小的苦芯。仅仅关注金牌数量,就可能导致我们无法透过那层玉帛而看到问题的的本质,单单重视名次,就会导致当那层糖衣化去之后,自食苦果。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上,在人们兴奋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向来以强国著称的美国位居金牌榜第二?但放眼银牌铜牌,美国均超过中国。莫忘记,银牌与铜牌均是潜藏的金牌。客观看来,在体育方面中国仍与超级大国——美国有不小的差距。
今年中国GDP总值一跃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引发关注讨论,“中国能否站稳第二?”“GDP第二是否意味经济责任第二呢?”我想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名次,着重关注实际,GDP的提升是站在高碳高能耗的人类利益上的,是站在13亿的人口数量上的,不要忘记,与以靠高科技低能耗迅速腾飞的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均GDP不及日本1/10,巨大的贫富差距依然未减小,基础服务设施依然不到位,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依旧未大幅度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依旧不完善,小康社会依旧低水平,不全面……这些严峻的问题让中国人自嘲为“最贫穷的老二”,让我们不容怠慢,不容乐观。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寻美好,而美好的定义不是名次,不是金榜,更不是奖牌。这些都只是美好事物的一种外在的体现。而“次”所表现的仅仅是外在,并不能因此就断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优劣好坏。我们在给予第一名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要给予那些仅次于他们的人,因为人们在唏嘘月华皎洁之时,殊不知是由于群星拱月的原因,更不知星星会放出比月亮更加璀璨的光环,只不过是月亮去人近而星宿去人远罢了。
强者技高一筹,次席依可媲首!
首,虚非实 次,名非质字相关文章:
★ 虚与实600字
★ 虚与实1500字
★ 或虚或实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