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来不说我比别人差1000字
“你又在乔装打扮啊?”
——某日,我在梳头,我妈突然说
“我在努力锻炼尸体!”
——某日,我妈在家里火树银花的扭动,边扭边说
“给你说,L阿姨的老公曾经把‘压抑’念成‘压仰’;我们图书馆还有一个把‘心旷神怡’念成‘心旷神台’;曾经有人把‘忠心耿耿’的‘耿耿’两字写开了,有人便念成了‘忠心耳火耳火’;前几天网上有个人把‘酗酒’念成‘凶酒’,还有一个把‘发嗲’念成‘发爹’……”
——我妈做完总结她遇到的念错字事件集锦
“你这人太机械了!牛津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啊?!”
——前几周,我爸指责湖北小南海景区的一个渔夫。我其实觉得,应该说是海德堡大学机械系,如果海德堡有这个系的话
“你们慢慢做,等他们在外面鬼混!”
——小学的班主任一次守我们单元考,有人提前交卷出去了,他看我们没交的个个人心惶惶,情急之下对我们说
“这样,我出道题,有‘兴国安邦’造句。这个词,它很难造出句来……”
——小学的班主任,在上《林场》时出了道造句题后说
“木头能做什么呢,能做很多东西,比如桌子、椅子、门、零件、玩具、耳环……”
——同样是上《林场》,班主任突然说木头能做耳环,真是前卫啊
“近视的老师!”
——2001年版人教小学六上教科书,第一单元是看图作文,想必大家都做过:一个小女孩拿着束花往笔筒里插。那图上有副眼镜,老班问我们那是个怎样的老师,全班异口同声大喊。
“这歌是伍佰唱的!”
“哦,他是你的两倍哈?”
——04年夏,我表姐和她同学在北京,听到某歌后的对话
“我们的司机师傅姓罗,大家可以叫他罗师(螺蛳)!”
——05年夏,去峨眉山,导游这样介绍道
“这门能不能打开啊?”
——在峨眉山的索道上,索道行进到半空,里面有个人突然说
“走吧W,我们去睡觉了。”
——同样在峨眉山,晚上我们打牌,一男突然不想打了,对旁边一女说
“他于六月三十一日去世。”
——摘自小学班上某男的经典作文
“把他打贬了”
——小学,分角色朗读《奴隶英雄》,其中一句:“把他打乏了”,被一同学这样念出来
“桃心”。
——小学,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记名字,一个姓陶的人简写“陶”,一个名字里有“鑫”的简写“鑫”。数学老师来上第二堂课,看到这俩字,在下面加了“桃心”。可爱的数学老师啊……
“你还要‘粪泳前进’啊?”
——现任班主任在一男生说了句“跳进厕所”后紧接
“你们现在的审美停留在原始人!”
——美术老师一天上课时说
“就是屁股流血!”
——以前一个同学给杨言解释何为“月经”
“祝各位老师清明节快乐!”
——05年清明节前夕,一人在作文末尾写道
“叫你耍刀你耍剑(贱),
上剑不耍耍下剑(下贱)。
金剑不耍耍银剑(淫贱),
醒剑不耍耍醉剑(最贱)。”
——小学时班上六个三好学生候选利用一节课事件合著的诗
“人家是欧洲人,当然是小白脸。”
——小学班上一同学回应“贝克汉姆是小白脸”这一说法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西夜雨涨秋池。”
——一同学当着全班的面背诗,她厉害啊,从“巴山”一下子就到了巴西。
“听歌要去‘天素村’!”
——杨言说的,本来那个网站叫“天籁村”
“童年是一只白色的乌鸦停留在黑色的树上。”
——摘自英语科代表的作文
“我带落了。”
——班上代乐同学回应老班的质问,重庆话中,“带落”和“代乐”的发音一模一样。
“石锐(THREE)!”
——和上一条异曲同工。一天,英语老视叫我们班的石锐起来念“THREE”这个单词。那位老兄这样念道。汗,还真是找对了人。
“算了!这题等你们回家去带好‘作案工具’后再做!”
——一天数学课,我们没带尺子,要做一道几何题。老师干脆一挥手说道。
“有人还写《雷锋的故事》!”
——一次语文考试,指出“雷峰塔压白娘子”,一句中的传统神话,正确答案是《白蛇传》,语文老师说了这么一个答案。
“那我们在河里下点什么药,第二天印度人口就超过中国了!”
——地理老师说印度河源头在中国,语文课代表立即反应。至于什么药,大家伙儿肝胆相照就不明说了
“诺基亚山脉!”
——地理课,老师问一男:“这山脉叫什么?”答案是落基山脉,那男脱口而出
“圆规!”
——英语课,老师对一男说:“一个粉笔头给你扔过来!还要扔——”另一男立即接到 ……全班汗
“麦吉尔大学。”
“啊?墨镜儿大学?”
——后一句是那个代乐说的,重庆话里,“麦”与“墨”的发音相同,他就把这所名校改了个这个名字
“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你怎能没有人性?!”
——体育委员一日骂人语句
“爱情就是冒险!”
——英语老师说辅导书上把“冒险”印成了“爱情”。语文课代表道。
最后,附几条我的:“王小二,人家好歹一巾帼英雄。”
“旧时茅台(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气预报说今天4度。白炽灯还是是25瓦。”
“our life is lonely”
“妈妈,你看,这个国家叫‘鸟克兰’(乌克兰)!”
母亲从来不说我比别人差字相关文章:
母亲从来不说我比别人差1000字
上一篇:我眼中的风流人物
下一篇:《5月35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