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閱讀800字
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在閱讀作品時,疏忽了甚至隔絕了淚水?
我記得那些曾經與眼淚為伴隨的閱讀。為杜甫的“三吏”與“三別”,為竇娥感天動地的冤屈,也為那個可憐的孤兒凡卡,他將一封寫著“鄉下的爺爺收”的信投進郵箱,天真上網盼望著爺爺會去接他......不久錢,為女兒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到最后,小女孩凍死錢在火柴的火焰中看 到死去的祖母是,女兒驚異的問:“爸爸,你怎么哭了?”
我欣慰與久違的淚水。他讓我獲得一種對于自身的確證,使我知道,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并沒有死去。眼淚天然的與善良和憐憫有關,為人類的苦難而落淚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撥動淚腺的并非只有苦難,只有對呻吟的弱者的同情,眼淚更為感動而流淌。為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身影;為《紅巖》中的英雄群體;為安徒生童話中的還的女兒美人魚公主......他們顯示了愛與獻身的價值,標舉了正當的生活應該遵循的原則,讓人仰望。眼眶濕潤是,我們也分明聽到了靈魂對自我的激勵。
淚水發源自人性中最沉悶、柔軟的部分,是對人生苦難最強烈的感知和憐憫,是對世界的殘缺和不公的刻骨銘心的感覺,也是對至善至美境界的向往,是愛的無聲語言。不能想象,一部用心血寫就的作品里沒有他的蹤跡,更不能想象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會對它的漠不關心。它是靈魂自然的分泌,在散文《想北平》的結尾,老舍寫道:“好,不說了吧,要流淚了,真想念北平呀!”這句簡單的話,遠遠操出其字面的含義。
流淚實際上是一種能力,是人們的靈魂仍然能夠感動的標志。不應該文為流淚而羞怯,相反,要感到高興欣慰。古典悲劇正是通過使觀眾流淚,達到凈化其靈魂的目的。由此也不妨說,眼淚是一種尺度,據此正可以檢測一顆靈魂的質地。對于作品和作者,讀者的淚水是表達敬意的最好方式,而對讀者本身,也是一種自我的確證,表明他依舊擁有樸志健全的人性。使人流淚的作品和流淚的讀者之間,展現的是健康的精神狀況。老托爾斯泰在聽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時,感動的能量,想水庫一樣,靈魂會因之而飛升。
流淚的閱讀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