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学生的知识之花扎根1600字
内容提要:一切外界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体验才能内化,没有知识的内化就不会有表达,更谈不上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体验”无疑具有语文教学理论基石的意义。它应是我们语文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只有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扎根。体验教学具有生态暗示性、直观形象性、情感趣味性、形象迁移性等特点。它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化晦涩为晓畅、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使知识之花扎根。
大千世界,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但人又是怎样成长的呢,教育科学研究的结论是:人的成长与遗传。环境。教育。自身努力这四大因素有关,而环境对人的成长则起着重要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的成长,因此,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理解在人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解释学的观点,要达到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只有通过体验。“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 ,使人的当下存在与人类历史相遇”1建构主义的早期哲学家杜威有一个基本观点叫“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切己体察”“品味”“体味”“涵泳”“妙悟”等。都包含了“体验”过程。在我看来,体验对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学生这一生命本体的主体地位。一切外界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体验才能内化,没有知识的内化就不会有表达,更谈不上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体验”无疑具有语文教学理论基石的意义。它应是我们语文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只有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扎根。
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完考试分数后,见同学们都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我十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都愤怒地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们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景,他倒在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产生的时代和运动背景,老师巧妙的把学生带入了1963 年“向华盛顿进军 ”运动的情境当中,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当时的场面。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体验教学具有生态暗示性、直观形象性、情感趣味性等许多特点。在实施中应注意把握好。
一、 生态暗示性 语文教学生态论认为环境与语文教学交互作用形成语文能力。而暗示教学(也叫洛扎诺夫教学法)是指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借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理解文章的生态环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老师的暗示,体验到了当时种族歧视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置身其中,比老师直接介绍当时背景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基调。 二、直观形象性
越是具体、直观的事物,越易于学生体验。活生生的形象比起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描述更易让学生接受。记得一位教师教《观潮》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好像闷雷滚动”一句,他用一只大铅球在教室的楼板上滚动,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一句话。比起语言的叙述来,直观的事物学生更好理解。语文上不少东西其实是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的。所谓“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只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而不必用苍白的语言去诠释,那样反而会破坏其中的意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备了直观对象的多种感官。这些感官的综合运用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这一“闹”字将视觉化为听觉,(通感手法)。我们的教学若多一些这种直观形象的东西,学生就会体验深、记得牢。使知识的花朵扎根,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造力。
三、 情感趣味性 体验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情趣激发和情感熏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最有效的知识催化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情感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谓“诗言志,歌缘情”。诗、歌都来自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文章是承载多种感情信息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储满丰富情感的仓库。教师首先要体验文章之情,而后化做教学之情。去融化学生之情。创设出一种情义 融融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移情体验,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灵魂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记得这样一个案例:
年近60岁的上海特级教师高润华在教来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实录: 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动作。“倾”是形体的动作。 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说明了什么?(这时,高老师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
(一个学生写到:“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高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高老师用自己的体验,化作行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感受到老师讲课中一片无私的情。真是用心良苦。这种用爱心,真情讲的课,一堂课就是一次爱的对话,情的交流。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知识,更体验到了生命。 无独有偶,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鸡蛋在水中不沉的实验,让学生亲自领略了发现真理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体验到发现和成功的快乐。
四、形象迁移性
体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把学生带到具体场景中去,例如:写《春到植物园》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寻找春天。写《记一次XX比赛》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比赛,学老舍先生的《趵突泉》,则领学生游览趵突泉公园等。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尽量创设一种与教材中事件、物象等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通过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知识迁移,产生概括能力。从而锻炼思维,掌握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生想象作文时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并据此写一篇想象作文。学生有的说像头发,有的说像水流,还有的说像轻烟、爪痕、跑道、飞行路线、三条虫子……答案五花八门。而且,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了编出各不相同的想象作文…… 可以说这既是一堂作文课,也是一堂思维训练课,通过这堂课,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写作文的轻松,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正是来自形象的迁移。著名教育家林崇德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说:“概括是思维的第一特征……从思维心理学角度说迁移就是概括,这是正确的……培养中小学生智力灵活性,不仅是今天学生的要求,而且是使其明天变得更加机灵的需要”②。体验教学的上述四个特点使之有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它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化晦涩为晓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遥远为咫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使知识之花扎根。
体验,让学生的知识之花扎根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