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选评1600字
北京的符号 苏州的雨细软,成都的雨淫绵,而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 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朗朗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 岭南的风郁热,塞北的风凛冽,而北京的风,和煦而清爽。 风吹皱昆明湖的一池碧蓝秋水,风吹荡开卢沟桥畔的菲菲芦花,风吹响鼓楼檐角细小的铜铃;于是,连风也带着温和的微笑。
漫步风中,不妨同如金风一般亲切的人们一同欢笑。扯起一纸沙燕儿风筝,让它带你在北京晴蓝的天空中飞翔;将风筝老人的匠心独运一同放飞;摇橹昆玉河中,听不到那古老而悠长的叫卖声或许微有缺憾,但耳边充盈的那爽朗耐听的京片子,是否还有一丝京剧的韵味儿?微醺风中,你听到胡同口儿那一把京胡的绵软京音儿,阳光映着微青的影壁,鸽哨儿响彻晴空,能不沉醉? 风筝、京音儿、胡同儿、京剧,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但隐藏其后的,正是浓浓的民俗。 西域的雪凄凉,中原的雪沉重,而北京的雪,厚重如千年历史。
雪落在元大都遗址的残垣断壁上,雪落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雪落在铭记兴衰荣辱的汉白玉华表上;那雪,亦落在新完工的大气庄重的首都博物馆上,落在建设中的拥抱世界的奥运场馆鸟巢上。
纷纷雪花落于身上,左手是观象台的古老,右手是长安街的现代;左手是白塔的红墙绿瓦,右手是中关村的车水马龙;左手是历史,写也写不完的荣辱兴衰;右手是未来,说也说不尽的辉煌远景。北京人的双手,沉重而又轻盈,而那心间承载的,正是落于我们肩上的千年的责任,是那份作为首都人的责任! 故宫、白塔、世纪坛、长安街,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北京人承载责任与历史的心! 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 [评析] 这是一篇赏心悦目的优秀考场作文。
其成功之处如次: 首先,小作者能够紧扣考题和文题的要求,选取一系列典型的、具体的北京的符号入手展开他的写作活动。在行文中,小作者在每一部分中都先是铺陈叙写其所选取的材料,然后再深入地挖掘材料的深厚内涵,从而完成文章的局部小结;最后,小作者进一步联系北京、联系北京人、联系时代,水到渠成提出“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这样的主题。文中前面的叙写与挖掘是铺垫,后面的提出主题是升华,内容与主题之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其次,小作者学而能用,睿智地将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写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颇得《故都的秋》一文之妙。试看本文开头:“苏州的雨细软,成都的雨淫绵,而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再看《故都的秋》一文的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另一方面,本文中“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这个意象也可以看作是得益于《故都的秋》一文。但我们又可以肯定地说,小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故都的秋》一文中的内容,而是熟读之后,深谙其妙,过于目、存于脑、怀于心、运于手,娴熟自如地借鉴;而且,最重要的是,小作者就这样在不露声色间突出了文章题目中的“北京”二字,可谓借鉴得极为恰切。
再次,版块式的结构彰显了文章清晰的思路。本文除结尾的主题句外,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版块。从内容上看,三个版块中各写了一组北京的符号,而这三组北京的符号则分别折射出北京的书香气息、文化底蕴,民情民俗、生活之音,辉煌古今、时代脉搏(使命);从形式上看,三个版块之间以同样的形式开头,又以同样的形式收束,整齐而协调,不经意地化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创作手法。这样的结构形式使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文章创作的思路都一目了然。
第四,清新明丽的语言、整散结合的句式为文章增添了韵味。本文语言的清新明丽是我们在阅读此文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得到的,如要举例,笔者认为“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朗朗的贡院”、“阳光映着微青的影壁,鸽哨儿响彻晴空”等句子便很典型;至于整散结合的句式,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信手拈来如下一例共赏:“纷纷雪花落于身上,左手是观象台的古老,右手是长安街的现代;左手是白塔的红墙绿瓦,右手是中关村的车水马龙;左手是历史,写也写不完的荣辱兴衰;右手是未来,说也说不尽的辉煌远景。”此几句,可以说在整齐中有变化,在错落中有统一。本文的语言,读来给人以享受。 作为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所限,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值得进一步调整的地方。譬如:文中有些事物作为北京的符号似乎有些牵强,像孔子像、风筝等。再如:文中有些地方的用词可以考虑再多些变化,如“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几句中的“打在”,可以考虑第一句中用“打在”,而在后两句中用诸如“落在”、“飘在”、“散在”、“淋在”等词。
200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选评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