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伴我成长1600字
消防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如果不能正确的了解有关消防知识,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几年来,学校成为了火灾的多发地点,玩火的学生越来越多。酒店爆炸搜救犬嗅出受困者“市体育场附近一酒店爆炸,请各部门迅速赶往现场救援。”消防指挥中心接到一酒店爆炸的“报警”,两辆正在体育场附近执勤的消防摩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用车上配备的高效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降低现场温度。很快,救援车队赶到,灭火小组从水罐车铺设水带。
警戒小组设置好警示隔离墩,划定了警戒区域。由于坍塌的建筑废墟上,建筑构件纵横交错,为进入内部搜寻,救援队员使用液压剪扩钳和无齿锯等将钢筋、木板等障碍切断,开辟了一条进入房内的救生通道。根据被救出群众告知,房间内还有一人被困,生死不明,两条搜救犬在训导员的带领下进入废墟内寻找生命迹象。当搜救犬发出汪汪的叫声,救援人员确定被困人员大体位置后,搜救队员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定位,并使用“蛇眼”音频、视频生命探测仪,与被埋人员建立联系。
多功能抢险救援车启动车尾部的随车吊臂,伸展到被埋人员上方,将大块建筑构件吊走,医护人员立即上前用担架将伤员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随后指挥员决定,由消防坦克推平爆炸后的废墟,消除危险。一辆橙色消防坦克驶入,在它强有力冲击下,断墙全部被推倒。体育场起火云梯车“伸手”救人这边危险刚刚解除,紧接着伴随几声爆炸声,正在举办“重要活动”的颐中体育场突起“大火”,顿时浓烟四起。消防指挥中心立即调集距离最近的七个消防中队的100余名指战员、24部各类消防车辆赶往现场。
火势迅速蔓延,整个颐中体育场浓烟滚滚,两名群众被围困在体育场四层走廊上。此时,云梯车选择被困群众下方的有利位置停车,现场升起的五辆举高车,由南至北分别是18米高喷车、53米云梯车、30米云梯车、53米曲臂登高车和32米高喷车。其中53米云梯车升起后,仅用了不到60秒钟就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地面。此时,地面24条水带线路也已做好供水准备,5门凌空喷射的水炮将燃烧区域牢牢围堵,6门大口径车载水炮重磅出击,火势逐渐被控制住,约10分钟后大火被彻底扑灭。
这可真是血的教训啊。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再有来世。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不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无情的火。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逃生预演,临危不乱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了然于胸,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预演,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请记住:事前预演,将会事半功倍。
2、熟悉环境,暗记出口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3、通道出口,畅通无阻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无疑。
4、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 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5、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6、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请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简易防护,蒙鼻匍匐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比赤手空拳好。
8、善用通道,莫入电梯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窗、屋顶等攀爬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高温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电梯极危险。
9、缓降逃生,滑绳自救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慢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
10、避难场所,固守待援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在门窗上,然后不停用水淋透,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
请记住:盾坚何惧矛利?
1
1、缓晃轻抛,寻求援助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所以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此外,滚到墙边也可防止房屋结构塌落砸伤自己。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1
2、火已及身,切勿惊跑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
1
3、跳楼有术,虽损求生身处火灾烟气中的人,精神上往往陷于极端恐怖和接近崩溃,惊慌的心理极易导致不顾一切的伤害性行为,如跳楼逃生。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4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卜,才采取跳楼的方法。即使已没有任何退路,若生命还未受到严重威胁,也要冷静地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
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请记住:跳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有办法。
1
4、火灾烟气杀人无形吉林市中百商厦“2•15”火灾中,现场死亡者绝大多数是因为烟熏窒息、中毒而死的。火灾中烟气的主要成分是碳粉,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资料显示,火灾时因缺氧、烟气侵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达火灾死亡人数的50?—80%。那么,烟气的危害主要有哪些呢?一是当烟气中的含氧量低于正常所需的数值时,人的活动能力就会减弱、智力混乱,甚至晕倒窒息。
当烟气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气体含量超过人正常生理所允许的最低浓度时,就会造成中毒死亡;二是烟气的减光性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的遮蔽性使能见度大大降低,并且烟气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使人睁不开眼睛,影响疏散速度;三是烟气的恐怖性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慌。尤其是发生轰燃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使人产生极大恐惧,造成疏散时的混乱。因此,如何防范火灾烟气,对人们逃生至关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一旦被火围困,不管附近有无烟雾都要采取防烟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毛巾防烟法。毛巾折叠起来后捂住口鼻就会起到很好的防烟作用。若将干毛巾折叠16层,烟雾消除率达90%以上。
一条毛巾折叠8层为宜,这时烟雾消除率达60%以上。实验证明,这种情况下,人在充满强烈刺激性烟雾的15米长走廊里缓慢行走,没有刺激性感觉;湿毛巾会使呼吸阻力增大,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在使用湿毛巾时,应将毛巾含水量控制在毛巾本身重量的3倍以下。在使用毛巾捂住口鼻时,一定要使过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确实将口鼻捂严,这样可避免热气流对呼吸系统的灼伤。
在穿过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阻力增大,也决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一旦拿开就可能立即导致中毒。当在火场抢救被困群众时,也要用毛巾把被救者的脸和头部盖住,以免穿过火区时烧伤。如被救人员已烧伤,也可用毛巾将伤口盖住,以免烟雾粒子使伤口感染。
我们时刻要记住:不玩火才是远离火灾最好的方法!
消防安全伴我成长字相关文章:
消防安全伴我成长1600字
上一篇:听,望虞河在哭泣
下一篇:节日?截日?——元旦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