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你是寂静的1600字
殊不知,静谧地“浪费”时间,本身即是对人生意义的真切体会。
总是学习资料堆积如山只见增高不见减少,总是一项活动尚未结束另一项活动业已开始筹划··.
在星光点点的夜里挣扎着忍住疲倦,靠着昏黄的光线勉力撑起沉重的眼皮。忙碌保持着它的惯性,在梦里依然纷纷扰扰,就像团团浓雾排山倒海向我涌来,淹没了一切。
无端辛劳太久,自然生出一肚子的怨。与人说时,得到的回复却出奇地一致:这个世界,谁不忙啊?
想起张江高科地铁站每日的潮涌。
进站口人头攒动。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提着沉重的公文包,睡眼惺忪。擦肩而过的人群中,有人机械地咀嚼着刚买的早餐,有人躲闪着拥挤过来的乘电梯的队伍,有人踉踉跄跄地走下楼梯,一会儿消失在地铁站的转角处。逆来顺受,毫无激愤,只带着空空荡荡的无奈神情。
走下台阶,倚在站台的栏杆上放眼望去,一部部手机闪耀着奇诡的光芒,引得通过视线相连的脸上失去了生动的神情。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跳动着,寻求着一轮又一轮的刺激。列车的灯光愈来愈强,察觉到的人们只得失望地暂时停歇,迎来与他们一样的满车厢的低头族。
当今几乎所有的人,都系在这小小的一块屏幕之上,仿佛这世上真的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驱使着我们狼吞虎咽般寻求每一种刺激,让每一个渺小的生命彻底丧失保持静谧的勇敢。
想想可能的答案,心中一片黯然。
19世纪60年代始,大西洋底的那根电缆,一步步把人类带进了信息的海洋。从那时的有线电报到今日的互联网,大洋彼岸的热点通过一串串“0”和“1”在大地上蔓延开来。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人们的心中掀起翻天覆地的海啸。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我们难以选择,只是带着充盈的好奇,跟随着辗转,跟随着悲喜,为别人制造的各种各样的事端忙活良久。在一个又一个热点的引逗之下,找了一堆让自己丧失静谧的差事,忙着忙着,忙得忘记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开始特别喜欢烟花,迷恋灿烂的瞬间;我们开始特别爱慕疯狂的游戏,追求着过量的刺激。我们抵御不了诱惑,一点点便让我们失掉坚定的意志;“一年”“十年”“半辈子”,早已成为老旧的时间单位,寿命的不断延长,没有对恒心产生半点的补益,反倒完全淘汰了它。于是终于没有心思坚持心中的夙愿了,密布心中的热点,将心灵戕害得分崩离析。
我们既是时代加速的浮光掠影,又是推动时代加速的助动力。
为了追求热点的刺激,我们寻求着最具效益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时间与机会用热点抚慰瘙痒的心灵。我们不再平心静气地诚意正心,以无用之学成就自由高贵的灵魂;我们不愿接受重大的责任,害怕会受累于此,从而失去获得热点连接的可能;我们不想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用心体会世界上层出不穷的各种热点······殊不知,静谧地“浪费”时间,本身即是对人生意义的真切体会。
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的确是喜新厌旧、爱好追求热点的。人类也正因这一点,才会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一次次在绝境中找到迷 途的出路。
可我们难道忘了吗?人之为人,还在于人性本有对于真善的追求,使我们可以为心中的大志克制自己,奋斗一生。认识到这一点,能够让我们平静、安稳,成为独立而又坚定的自己,独立于外界的喧嚣,坚定于内心的惶惑。无惭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如此人生,足矣。
不忘初心,外界的滔天巨浪便再也无法激荡起心中的半点涟漪了。借阳明先生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果真不关注,那么外界的热点再绚烂,又与我有何关系呢?人的心不应在身之外的。
我常觉得,人类正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不是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丧失自己,就是重拾信心,优雅地生活。这需要我们所有人思考。
智利诗人聂鲁达曾经对他中文译名“聶”字做过形象的释义: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用来听海的声音。几十亿年来,自然独守着属于它的法则,似乎也只有它懂得人生的意义,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人应该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上”。
致所有被俗世之忙困扰着的人们: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巴勃鲁·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