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殇英雄1700字
上顶天而无惧,下立地而铿锵。摘星辰,揽日月,临茫茫沧海,顾莽莽平原。浊酒烈即尽饮,彘肩腥遂坐啖;集天下之熊胆,渺尘埃之琐微;拯苍生于水火,赴灵台尽慷慨。思国危,抵外患,锄奸恶,扶赢弱。驾长车不吝舍生,拔利剑断然取义。英雄呵!
前荆棘而忘生,后鞭苔而迟暮。遭奸佞,遇阴滑,迎悠悠信口,堪凄凄离叛。屈辱凌则忍吞,江水寒仍独渡;承万民之重任,伸正义之昭昭;怀山河于暮年,迟已颜任沧桑。忘诽议,铭国哀,挽弓弩,擒贼王。抚悲怆叹逝日早,行英迹伤吾年迟!
英雄项羽乌江之亭,杜牧言:“江东子弟多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鸿门沛公英乃浅,座上项王仁则迟!
是“仁“,一说宽宏之仁。项羽何曾试想,沛公藏野心在军霸上?然则新封之地不大而沛公之心甚危,其拥张良之智,樊哙之勇,意欲证王自成章谱,纵项王众兵之堤,必溃于蚁穴。
是时设宴于鸿门,项王轻谏而重义,拒理而施仁。迟于计谋,迟于果决,沽名钓誉,穷寇不追。宴会之上,当沙不杀,坐失良机,宴会之后,宜追不追,纵虎归山。沛公明大行大礼而快,轻细谨小让而快,遂暗渡陈仓,以拜为进。项羽之“迟”,不慎则全盘毁。倘及时灭刘氏之威,壮已之势,通揽天下为何不可!何来乌江之刎别,何来垓下之歌:
我敬佩的英雄也是司马迁敬佩的英雄,在《史记》中更是“全神付之”,每时每刻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用自己最杰出的艺术才华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完善丰满。加强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鲜活性,更使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特征逼真而又清晰。亡秦三年,楚汉争战四年,仅楚汉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交代小战情况,而用力写了三次大的战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三个事件不仅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楚汉之际斗争最为激烈影响特别大的事件。
正如郑板桥言道:“《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在《史记》中,项羽的形象和有关人物事迹除了集中在《项羽本纪》外,其他人物传记中也多有涉及,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在战场勇猛冲锋献阵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这种多面烘托,多维透视手法使得项羽这个人可谓霸者与情者形象具备,丰满多姿,这也是千百年来项羽受人关爱与敬仰的的原因。可以说,项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有血有肉具备了多重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而项羽的悲剧独特却是区别于其他人物的,他更多是一个由自身个性等原因一步步走向绝路的悲剧人物。强烈的悲剧特质在于他本不具备超人的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却走上了时代的领军者之席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追求与号召。
“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和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他们坚持到底”。项羽是可悲的,他无法改进自身根深蒂固的普通人缺陷,仓促而不知所措地被卷入时代和历史的大抉择中,他甚至象一个小丑一样有着可笑笨拙的举止,更可悲更让我们无法安坐的,他却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甚至顽强地要完成和完成过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至死都不改变。
可以说在亡秦斗争中的项羽,目标准确而单一,符合整个时代乃至人民心声,但在推翻秦王朝后,他目光短浅,甚至在政治上妄国恢复到以前春秋战国互为攻伐的状态,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这一点看,项羽后期无法顺应历史潮流,只能在历史潮流中苦苦挣扎,走向灭亡。这种现实的真实残酷性和理想的谬误性必然形成凝重而深度的悲剧张力。
他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在攻占外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鸿门宴上,几次不愿听从手下谋士范增的建议用计谋杀死刘邦;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是因为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
垓下围中项羽所作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完全是项羽本人经历和他的心路写照,“英雄气短,儿女情深,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我犹敬英雄
瞻殇英雄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