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而读,又有何优900字
择优而读也被誉为最高效的阅读方式了,但与其让大量无谓的、破碎的文字充斥大脑,不如就踏踏实实地读透一本书,让情感如流水般细细密密,织就一个世界。
现代生活步履匆匆,往往是一边圆舞曲尚未落幕,另一头“恰恰”的乐声已经响起。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总览文学精华”“名著精读”“经典选段”等类型的书籍也层出不穷。速食、精准投放、汲取精华概要,这些择“优”而读的方式真的高效了吗?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有抓住一个精彩段落反复咀嚼“精华”,结果落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还记得曾经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其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月台的文段十分精彩,但最终却被大家掐头去尾,一遍遍地强调“步履蹒跚”“肥胖的身子”。问其缘故,往往会被一个“择优而读”的理由搪塞得哑口无言。即便是朱自清的描写生动而形象,文字的意义也只存在于文本之中,脱离了文本,它们只会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毫无意义可言的符号。
文段的整体性也存在于小说中。近读东野圭吾的《祈祷落幕时》,当我看到第一章死者的惨状时,我心里将凶手骂了千百遍;再往后看,发现凶手是为了保护女儿一肩担下了所有罪责,又觉得他是情有可原的;渐渐到最后会在心中建立起一个丰满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各种情感在心中交织出一个新的世界,那感觉是回味无穷的。换而言之,“择优而读”中的“优”,不在整部作品中是体现不出的。
再说说引经据典。记得曾经有位同学在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我问她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吗,那同学笑嘻嘻地答:“伤春啊。”我默然。的确,这话听上去是有花谢春去之感,但它源于一部凄美的戏曲《牡丹亭》,暗藏着杜丽娘对于美好青春被严酷现实禁锢的叹息。单纯的引经据典,割裂的、破碎的阅读理解,就会把人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复读机。这也真应了那句“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我认为要阅读就要读整本书,整体阅读知其然更会知其所以然,见树木亦见森林。然而细观当下,人们乘着地铁都还想再听几遍财经报道,吃着饭也要再背上几个单词,读书就想通过择优而读而一览芳华。择优而读也被誉为最高效的阅读方式了,但与其让大量无谓的、破碎的文字充斥大脑,不如就踏踏实实地读透一本书,让情感如流水般细细密密,织就一个世界。阅读整本书吧,这样才能真正进入作品,拥有独立的品位。
择“优”而读,又有何优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