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著作《资治通鉴故事》1600字
最近读老师推荐的一本书《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资治通鉴》的简化版,且是简化字和现代语言,对我来说读起来方便了许多,感谢老师考虑如此周到。
听老师讲毛主席当年曾读过八遍《资治通鉴》,历代皇帝或从政之人多会读这些经典著作,以此了解历史。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得失、利弊、黑白----即阴阳也,目的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事应怎么做--即把握阴阳,合于术数也(也就是合道,符合自然规律)。老师推荐这本书,我想也是深含寓意,望学生不要停留、执着在学太极小圈子中,希望我们看的更高远、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通过了解民族历史,对比今昔,知白守黑,知黑守白,从历史背后悟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吸取其中的阴阳得失,经验教训。这本书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周朝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书的校对质量实不敢恭维,里面错别字很多,前后页历史人物名字常不一样,不过自己看的不是书中的文字,不是那些历史人物名字,是看文字背后的东西,因此错别字多对我来说不影响看。
从书中看历史各朝代更替兴衰,想到现代国家间利益、资源争夺战,人世间名利物欲竞争,导致黑心食品、假冒伪劣品泛滥,这些看似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经历的不同现象,其实它们都有共同点,这些不同时期的现象都是病灶,其病根是人心中无止境的欲望,病源是人类生存价值取向还未明。 读书笔记 看书中历史各朝代之衰亡,多与君主贪图享乐,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助纣为孽分不开。所以一国之兴衰关键看君主;一个企业管理建设风气关键在一把手;一个团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整齐划一,关键看队长是否以身作则,是否能用其行动做表率带动大家;一个家庭能否和睦相处,生活美满,关键在一家之主,如果谁都想做对方的主,谁都以自我为中心,和睦的家庭氛围自然变成天天明争暗斗,唇枪舌剑或冷战相加,天天较劲,身心疲惫,最后两败俱伤,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身体也会暗积无形之伤。自己内在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再成立家庭,也很难和睦长久。书中描述很多朝代发生打江山时,君臣之间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到守江山时,往往君主担心臣子功高盖主,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把有功之臣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应了这些话:伴君如伴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很多智者功成而身退实是睿智之举,从中感悟:求权位之高低、生活之奢华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往往只看身边之人、领导者、成功人士其光鲜的一面,看不到背后的付出、伤痛、风险。看人也要避免带有色眼镜、喜好、偏心、从自己角度看人,也需要守中、用中,这样才公正、合道。书中还描述很多年代战乱不断,动辄株连九族,百姓经常因战乱被围困城中,粮草断绝后,官军欺压百姓,弱肉强食,更残酷的以杀妇孺为食充饥,场景令人发指。
对比今朝,社会相对安定和平无战乱,真是百姓之幸之福,应好好珍惜,知足常乐,好好享受生活。 本文来自读后感吧 书中描述诸葛亮虽是大智之人,也有失智慧之时。杨顒当年劝谏诸葛亮的一段经典摘录:治国治家,上下职权不能混淆。以治家打比方:现有一人,奴仆耕种,婢女做饭,雄鸡报晓,狗看门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远行,这样家中事务没有荒废的,需要的都能得到满足,主人高枕无忧,只吃饭饮酒。忽然有一天想所有的事都自己来做,不再交给奴婢、牲口,而代之以自己的辛劳,结果为这种种琐碎的家务,身体疲劳,精神困顿,还闹得一事无成,这难道是因为他智力比不上奴婢、鸡、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放弃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因而古人说“坐在殿堂之上讨论治国方针的叫做王公;在下面辛辛苦苦实行具体政策的叫做士大夫”。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现您要治理整个国家,却亲自去校改公文,整天汗流使背,不是太辛劳了吗?诸葛亮听后能虚心接受大臣劝谏,放手、放权,腾出时间精力干更多他该干的事。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越俎代庖的行为呢?
是否能时时对照反躬自省自己每日所作所为有何得失呢?人无完人,有问题、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当看到《围魏救赵》故事时,我想到了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声东击西这些词汇;想到太极推手为何不发打,而以化空为妙;想到老师课上常提中医讲虚不受补、开通旁路,《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想到老师所传授倒推膀胱经 经络按摩手法为何要倒推此经?--其实不论政治、军事,国家、企业,不论家庭、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间,不论医武道释儒易,不论琴棋书画茶酒诗,大道相通,大道至简,道理都是一个,万法不离其宗。所以老子有: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什么、做什么也就变得简单,没那么复杂了,搞复杂的其实都在自己。 读书笔记 在看《秦商鞅变法》故事时,看到商鞅为赢得百姓信任以推行他的变法,在新法公布前,他在国都南门立木桩,重金悬赏征寻能将木桩搬到北门的人,以让百姓眼见他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以行证得百姓信任。其实老师上课看每个学生听懂与否,也是同样道理,不用问每个学生回家后练得怎样,下功夫和时间多少,不看你点头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站桩时的状态怎样(因为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时、一瞬、一小部分),观日常言行(这是生活的大部分),上课时及课间点滴言行有无细微本质性变化,有无放而有松,松而有静,静而有定的状态,有无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心心相融、相映的状态,有无虚心、静心求学的心态,有无知道一点就认为自己懂了、会了、明白了,表现出自满、自以为是浮躁之心,观其细微之“行”足矣辨析。桩(中)松容易,行(中)松难。其内未松静,还浮躁,必表于其外,只要静下心来把握每人细微之变化差异,看病、识人也变得不难了,也不会像常人想象的那么神奇了,都是自己想复杂了。
读经典著作《资治通鉴故事》字相关文章:
读经典著作《资治通鉴故事》1600字
上一篇:又梦到你
下一篇:选择艰苦奋斗,还是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