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感情到“云”文化1400字
在“云”文化中,空间不再是一道鸿沟,时间也依然在其中慢下步伐。
云,山川之气也。
-《说文解字》
古人好像特别喜欢云。他们爱云的缱绻,爱云的淡泊。于是乎,云,成为凝聚无数中国人的情感经历及生命体验的文化象征和情感符号。我们不妨称之为“云”感情。“云”感情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云在空中浓淡聚散,神秘而令人向往。百姓常常对着云朵想象:在云上方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所以他们崇拜云,顺带着崇拜起了云做的雨和雾。他们把云看作是上天的使者,神仙来到人间都须“驾着祥云”。他们观测云彩,“彩云”被誉为祥瑞之兆,“紫云”则是富贵的象征。观察得多了,他们渐渐对缥缈的云彩产生了一种淡淡的羡慕。那云彩淡泊静默,正是我们中国文化“通透淡泊”的象征啊!“云”感情逐渐变成一种洒脱宁静的情怀。陶渊明最先将她写进诗里,他说“云无心以出岫”,借云表达了自安自乐、悠闲的情趣。
信佛的王维也爱云,他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示了。刘文房和僧人出游,也写下了“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这样的诗句,从此“闲云野鹤”成了所有隐士的向往。不同的人观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于闲散的隐士,迁客骚人望着行踪不定的云朵,则是涌现出淡淡的忧伤。“云”感情又出现了伤怀的意思。李白写诗虽豪放惯了,但送别友人时写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透露出的丝丝无奈又是难以忽视。是啊,浮云无根,游子远离,两者对举,只令人垂泪。《春江花月夜》有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白云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愁啊,怎么不愁呢?于是游子们像云彩一样飘远了,留下思妇巴巴地望着云彩记着日子,又给“云”感情增添了时间的厚重感。最有名的句子莫过于崔颢在黄鹤楼上的挥毫“白云千载空悠悠”。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白云千载,依然如故。
就这样坐着洁白的云彩,划过时间长河走过古代,现代人依然没有忘记那片云,于是他们把一种技术取名为“云技术”,开启“云”文化时代。这种技术,通俗地说,是一种共享和管理的技术。它能让所有人分享到一样的数据或信息,让工作更快速,更强大。这里的“云”,是一种互联网的隐喻。从“云”到“云”,相同的字,意义却大不相同,那其中蕴含的感情是否还依然真挚如初?在“云”文化中,我们依然怀揣着一份崇拜。《中国村落》这样的纪录片问世,随着镜头,脚步徜徉在那些不知名的乡村,欣赏“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徽派民居;领略“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的农耕生活。透过屏幕望着一张张黑里泛红的脸蛋上藏不住的笑容,我们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劳动人民的超群智慧。在“云”文化中,我们依然保存着一份安宁。打开听书软件,清脆的女声缓缓流了出来,配上舒缓的民乐,是《红楼梦》。闭上眼靠在椅子上小憩,浮躁了一天的心灵不禁沉溺在雅致的大观园中,鼻尖也萦绕起了书香。“云”听书给我们利用碎片时间的可能,让我们随时随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心境变得平和而安详。在“云”文化中,空间不再是一道鸿沟,时间也依然在其中慢下步伐。云视频使得游子不用饱受思亲思乡之苦,远在海外也能看见故乡的变化。虚拟VR技术让我们足不出户参观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中体悟艺术和历史,让有价值的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科技和文化本就是社会前进的“双翼”。它们的最好存在形态,一直都是相互依存,深度交融。文化为科技的进步提供支持,科技给文化以基础和养料。所以,“云”感情和“云”文化彼此糅合后,带给我们的,就是一场云上的文化盛宴。
从“云”感情到“云”文化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