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2023最新)
中国经济一直都行稳致远,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因为国力强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目前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顺利实现“扎实稳住经济”的明确要求,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必须充分认识到,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中国经济韧性强源于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根植于中华大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是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进一步看,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于其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良性循环,确保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韧性强源于强大的供给能力。生产决定消费。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中国经济韧性强的重要体现。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雄厚的物质基础既奠定了经济韧性强的根本,也构筑形成了强大的人力资源韧性、产业体系韧性、科技实力韧性等。从人力资源看,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与此同时,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18亿人,正在形成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产业体系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从科研实力看,科研投入和产出不断增加,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已产出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2021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中国经济韧性强源于旺盛的需求潜力。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性和多样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在消费中的比例呈现不断提高趋势。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既促进做大“蛋糕”,又把“蛋糕”分好,推动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中国消费潜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韧性好的原因
韧性来自根基稳固的大国粮仓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萨:2022年我们粮食能够再创新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2022年我们经历了疫情多点频发,北方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大汛期,南方又持续极度干旱,农资价格也一度高企,在这么多不利条件叠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还能再创新高,说明我们在粮食安全的这个问题上极具韧性。
面对自然灾害袭击,依然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九连丰”,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加持,为丰收保驾护航。
2022年春耕时节,记者在潍坊的田间地头看见,无人拖拉机正在田里犁地、播种,拖拉机里没有驾驶员,完全是无人化操作,但是播种的面积和数量却在手机上一目了然。白天黑夜,无人拖拉机可以不间断作业。
无人拖拉机耕种让种粮大户完全掌握了与农时赛跑的主动权。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旋律。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再难,但是我们粮食的总产量仍然连续八年保持在了1.3万亿斤以上。我觉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和农业经营方式改革,能够更多上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杨月平:通过2022年的推广, 无论是大豆还是玉米,增产了20%左右。
大豆玉米“手牵手”,稳粮增豆双丰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玉米产量27720万吨,同比增长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同比增长23.7%。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萨:我们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是有长远谋划的,比如说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提出来,2020年就是8亿亩,2022年10亿亩,光这10亿亩高标准农田,就能保证我们有1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的保障,而且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在持续。
CPI同比上涨2%,涨幅低于预期调控目标
韧性来自平稳运行的“菜篮子”
2022年,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来源于田间地头,也见于老百姓的菜篮肉盘。
2022年以来,我国稳物价面临多重挑战:向外看,国际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向内看,2022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反弹,给保供稳价带来一定压力。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精准有力的政策工具、畅达先进的运输配送,确保了重点民生商品和基础能源供应充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对我们国家来说,(CPI)保持一个2%的增长是非常健康的,美国欧洲CPI创了近几十年的新高,恶性通胀对经济危害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国家维持在2%左右的通胀,预示着我们的经济增长
菜篮虽小,牵系民生。物价水平稳,也有利于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的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百姓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首破40万亿元 外贸规模再创新高
韧性来自节节攀升的进出口贸易
2023年1月1日凌晨,一列满载着50个标箱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日用百货等货物的“长安号”中欧班列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这也是该站2023年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逆势增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
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2022年中国外贸仍然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
2022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赚足了全球观众的眼球,“中国制造”也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从比赛场馆到吉祥物再到大力神杯,从球衣、旗帜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借助世界杯的溢出效应,中国外贸企业加速出海。
“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只是2022年中国外贸出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从何而来?从出口看,有力把握了“市场”和“产品”这两大法宝。
2022年,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6.52万亿元、5.65万亿元和5.05万亿元,分别增长15%、5.6%和3.7%。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7.5%。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和82.2%,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外贸增添了新动力。这也充分说明,全球市场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难以取代。
2022年,年底的“出海”抢订单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量。前方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后方政府送服务、提效率。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国一家隐形冠军企业的流体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此次赴欧招商,双方再次达成增资扩产协议,实现了项目在建中即增资扩产。
德国公司希望进一步加快项目验收,早日投产。消息传到国内,当地行政审批局负责人随即开展上门服务。
宝得集团全球生产总监 哈哈德施密特:我们有什么问题,大的小的都是政府帮忙,解决速度也很快。我们总共投资2.5亿元,现在还再加8000万元投资。
提供全面支持的政府与主动作为的外贸企业携手努力,这是中国外贸排除重重阻力、长期表现稳健的韧性所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萨:党中央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东西都对外贸的出口增长是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在全球都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我们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做得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保持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体系,能够维护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别人缺什么,我们就能够提供什么,这个有力地支撑了全球经济的恢复,对我们外贸进出口的增长也有直接拉动作用。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韧性来自领跑未来的数字新动能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数字新动能是推动工业经济回稳上升的重要支撑。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一间全球重工行业领先的智慧工厂,旋挖钻机月产能设计300台,年产值超过100个亿。旋挖钻机是基建工程中专门用作桩基础施工的重型装备,施工效率比传统打桩设备高10倍以上。
以前,订购一台旋挖钻机,生产周期最少也要30天,但是脱胎换骨的智慧工厂7天就能交付一台旋挖钻机,跑出的“加速度”今非昔比。
2022年以来,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引领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我国完备产业体系和强大内需市场的优势突出,特别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工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积极恢复、稳步回升,为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出贡献。
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
中国央行最新披露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中国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储蓄热情高涨,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为何居民储蓄规模大增?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居民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下居民消费不振,预防性储蓄高增,二是地产风险扩散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三是2022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则认为,从流量视角看,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测算超额储蓄,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2年累计规模为1.1万亿元,因疫情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或主要集中在2020年。
从存量视角看,基于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值测算超额储蓄,结果显示2022年超额储蓄规模已提升至7.4万亿元,不同于流量视角中的超额储蓄主要来自于2020年,存量视角主要来自于2022年。
如此大规模的居民储蓄,未来能否释放出来?又会流向哪些领域?
中国官方近期多次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23年释放的超额储蓄或达5000亿元至6000亿元。今年超额储蓄的释放速度,取决于信心和经济修复的速度。若政府有一定补贴,经济修复较快、增速较高,老百姓的信心也会恢复较快,超额储蓄就会较快较多地释放一部分,今年的储蓄率会明显下降。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将分流至实体部门及资本市场,其中,部分“被动储蓄”将随疫情形势改善而逐步释放,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及购房活动的回暖。
目前累积的居民超额储蓄能否回归银行理财?明明称,结合中国广义理财市场的历史经验和海外情况,能否回归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例如,储蓄可能流向消费和不动产投资的规模,银行理财对标其他类型产品对不同风险偏好居民储蓄的性价比优势,银行理财及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增长机会等。
“结合上述因素,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维持低位震荡,而下半年伴随机构理财冲量节奏发力和债市走强机会,年中将是关键拐点,银行理财市场在2023年下半年或将迎来修复,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年中水平。”明明说。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相关文章: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
上一篇:2023高考快速提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