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国际化育人探析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出发,分析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和主要培养方向,并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学生国际流动,本土国际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国际化教育的策略,可为我国高校提供借鉴
大专院校,国际化,人员培训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国际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新时代的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为党和国家育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适应国内国际两种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国际教育的方向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学术界将国际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其内涵十分丰富例如,周玲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国际合作,竞争和国际法律意识,专业知识,创新实践和跨界融合能力,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蒋等认为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包括国际视野,独立精神,超前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倪怀民认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高水平研究能力,未知技术开发能力,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传播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即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全球竞争力从上述及其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是我国国际化人才的本质特征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注重培养上述素质
二,国际教育战略
国际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其有效实施有赖于完善的体制机制,广阔的国内外空间,国际化的教职员工。
增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识。
在高校中,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各个学校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理解不同有些学校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国际化是国际事务部或国际教育学院等外事部门的工作这种错觉造成了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脱节,使国际化成为可有可无的插件,用的时候可以拿,不用的时候可以丢弃高校应摒弃这种错误观念,将国际化内化为专业院校和相关部门的教育职能而且,国际教育要经常宣传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外事部门要利用本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外事工作会议,国际交流业务培训等多个场合宣讲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包容性邀请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机构,国内外标杆高校,业内专家举办讲座,工作坊,经验交流会等各类国际推广活动让专业院校,职能部门和教职工切实感受到国际化的好处,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的国际化工作格局
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加强认识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国际化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顶层设计方面来说,在高校五年发展规划中,不仅要明确出国人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数,进入世界顶尖学科的指标等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的宏观指标,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分配,形成考核KPI,并将其融入各专业院校的发展规划中高校要与所属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任务下沉,工作重心下沉应建立外事监督制度,定期监督国际指标和重要国际交流的进展情况对达到突出指标的学院,在资源,政策,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标杆学院要建立外事院长联席会议制度,由国际司等外事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分管外事的副院长就国际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学习经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拓宽学生海外流动渠道。
留学生流动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到世界知名的大学和机构,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和交流,使他们的语言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考验和锤炼,达到国内培训无法达到的国际化效果后疫情时期,高校也要坚定学生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在学生流动的调整期,应投入更多精力进一步构建学生流动网络,在更广的区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更多样,更优质的学生海外项目,为恢复流动做准备特别指出,国际组织人才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分支,是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利用好国家奖学基金资助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同时,还可以与对口国际组织建立学生访问,学生实习,人员输送等合作关系,探索与国际组织和境外高校共同资助全球治理相关专业,联合培养项目或辅修学位的合作模式
全面提升本地国际教育水平。
疫情阻碍了学生出国,国家国际化成为后疫情时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目前高校本土国际化建设普遍滞后,办学缺乏系统性,无法有效弥补学生海外流动受阻带来的不足要扭转这种局面,仅仅依靠学校外事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内部纵横联动,形成合力,多管齐下首先是全面升级国际课程体系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主管部门要牵头开设国际关系,世界文化,中外交流,国家与区域研究,外语与传播,国际协同创新等全校性国际通识课程学院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法,国际项目管理等选修课课程建设要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部门要丰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国际化元素,系统积极地开展国际组织训练营,模拟联合国,国际素质提升讲座,国际热点问题研讨会,跨文化交流活动等,赋予三轮教育一抹国际亮色此外,学校应利用暑假举办国际暑期学校或国际小学学期各学院要挖掘有能力的外教和本土教师资源,搭建国际课程模块,集中授课一个月左右二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课程,外籍教师等优质资源,批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出台特殊政策,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被挡在留学门外的学生,凸显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国际教育中的替代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项目层面,高校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合作,加大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吸收,探索在信息,制造,能源,生命等新兴交叉领域合作办学在现有项目层面,要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年度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加强过程管理三是开展国际教育试点项目高校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双语和全英语黄金课程建设项目,逐步提高英语课覆盖率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探索国际班和国际示范学院作为试点参照国际标准,改革学生培养体系,组建国际化的优秀教学团队,搭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习实训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校推广
建立一支国际化的教学和管理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施国际化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前提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经历的高校教职工比例逐渐增加,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大幅提升而我国高校的外教是少数,外教主要从事语言教学这和世界知名大学有明显差距因此,高校应在保持引进海外人才良好势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优秀外教的聘用力度建立大量长期专注,学科均衡的外教队伍在增加国际教师数量的同时,高校也要盘活现有的教师存量通过举办国际教学专题培训,研讨会,论坛,实施海外培训项目,利用当地国际学校改革锤炼当地教师的国际教育技能此外,高校还应着力建设对教师友好的软硬件环境,回应教师在教学,待遇,晋升,生活等方面的关切,吸引,留住,用好国际教师
三结论
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调动外事,教,学,人事,财务,后勤,学院等各方面力量紧密高效地合作同时,国际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需要高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进行长期系统的投入虽然教育国际化任重道远,但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才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高校要着眼长远,保持国际教育改革的战略定力
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国际化育人探析相关文章:
新时代高等院校高质量国际化育人探析
下一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