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基本功比赛课的内容分析
为期半个月,共听课15节,一年级的内容是找规律,三年级是年月日,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植树问题,五年级是分数的认识,六年级是比例尺,反比例关系,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中最后两个图形,至此,关于小学阶段体积,面积的计算就全部结束了。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要延续先前图形教学的研究方法,如圆柱是复习旧知,迁移新知,圆锥是猜测验证等,还要思考这部分内容究竟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延伸,因为毕竟中学阶段开始,这种直观的生活数学就上升到了抽象思维数学。初中也有几何,但更多的是用公理定律来推理验证一个结论。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距离就远了。所以在小学六年级毕业前的图形教学中把知识做一个生活化的推广和拓展,对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图形知识和将来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非常必要。那么一节课里他怎么推广延伸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圆柱的设计首先是圆柱的测量,比如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与他等体积的水或沙子的体积,在测量水或沙子的体积即圆柱的体积。二是计量,就是把他本身的形状切割拼组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体积,用来研究计算圆柱体积需要的条件。三是圆柱,长方体,正方体三个图形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以高,是什么样的共同点让他们具有了共同的体积计算公式,由此将学到的测量计量方法推广到生活中所有柱体。圆锥的的体积主要是要把圆柱与圆锥的三分之一的份率关系转化成倍比关系,将份数与倍数与比联系起来。
反比例关系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为他是研究关系,小学阶段是重计算,轻关系。如有哪些量,那些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导致的各个量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造成的。所以在反比例的教学中要通过一组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相互的比较和区别。从而明确反比例关系在知识体系中属于那一部分。
比例尺所包含的内容有,比例尺的用途,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根据比例尺进行的相关计算。
分数的意义要注意这么几点:三年级的分数认识和五年级的分数意义各自的着重点在哪,1与单位1究竟有什么不同,单位一不同与分数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相同的单位一是不是所得到的分数就相同,份率的份与数量的大小有怎样的依附关系。表示份率的分数与表示数量的分数学生们怎样区分。份率与份率之间怎样互相转化。
植树问题好多人讲,但大多会集中在植树问题的形式上即两头载,一头栽,两头都不载,其实再法有多种,还可以中间不载,所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不是那块栽不载,而是学生要在头脑里建立栽树的模型结构,也就是说植树问题是一个模型问题,说到车队,驼队,楼梯,锯木头,插彩旗,桥墩,灯笼,学生就能在头脑里形成文字所要叙述的实际形态。他的计量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一对应,也就是说,那个要素没了,那么对应的那个条件可以忽略。对应要讲究顺序,避免在头脑中形成乱像,所谓从哪到哪,谁和谁对应。既可以从左到右,又可以从右到左,还可以从中间到两头,从两头到中间,既可以我和你对应,也可以你和我对应。还可以我和他对应。
年月日的内容中教师们比较重视年月日的进率。而忽视年月日本身的基数和序数的特点。如25号可以理解为今天是某月的第25个日子,也可以理解为从这个月的第一天开始已经过了25天。更重要的是因为教材改革,三年级年月日结束以后,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就结束了,但时间单位远远不止年月日时分秒,如星期,旬,季度,季节,公历,农历,节气这些概念在小学和生活中经常涉及到,可惜的是教材中再也没有相关的介绍,所以每每到了学生在以后使用中用到,便是稀里糊涂。所以,教师要明确小学教材的缺陷,而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进去,不能就教材而教,忽略教材的局限性。
找规律属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的范畴,在知识上属于排列组合。规律有单一规律和双重甚至多重规律。局部规律又受到排列顺序的制约,同一个内容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或者从中间向两边规律有的是有区别的。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单项性教学。将规律成为一个固定不变的。生活中,正是用了排列和祝贺的多变性,才风度多彩,所以,找规律不能讲课讲死了,讲成固定答案。
关于教学基本功比赛课的内容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