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国际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考察活动,其认真、严谨、充满热情的工作精神及对相关业务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给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德国工业联合会(BDI)
德国工业联合会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社团组织,是连接德国政府和工业企业间的桥梁,尤其是与德国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工业协会为中德工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国的考察活动,也是由协会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国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柏林热情接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由负责协会有关法律、资产和专利事务的菲根女士作了关于德国企业技术专利的专题报告。在德国,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已成为热门话题,得到了政府和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从观念上看,德国政府推动企业专利的目的,其一是奖励企业技术发明,其二是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专利是对技术发明者(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是保护发明权被他人非法盗用。同时,专利作为可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应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为其他企业使用,以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但必须花钱。在专利申请方面,德国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企业可在德国、欧洲和国际上申请专利。德国在慕尼黑设在专利局,工业企业每年申请约有5至6万件,集中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专利最多的企业,约2.5万件。欧盟对企业专利也十分重视,欧洲专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兰海牙等地设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德国公司每年有2至3万年直接在欧洲申请,企业还可在欧洲的某几个国家申请,通过后在相应国家生效。国际上有120多个国家签字认同的相关国际专利协议,其中包括德国和中国。德国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很积极,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直接向国际申请。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为了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德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费用较高,约5万欧元,而美国、日本只有1~1.5万元),德国和欧盟正在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欧盟有望在2022年前出台统一的欧洲专利法规。
在报告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两国专利申请程序、保护措施、法制建设、政府及协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团应邀访问了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由公司机械系统研发部经理Thomas Hirth和负责东北亚市场开发与项目部总经理蒋仁才博士较完整地介绍了奔驰公司的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织模式等,详细回答了考察团成员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尽管两公司合并,但克莱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部分)、商业用汽车部分、服务部分、其他业务活动部门、战略伙伴等部分组成,2002年销售收入为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相关的服务收入占99%,是德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和创新领域中的领导地位(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是公司经营策略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现有员工36万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国的总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2000人。2002年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5.0%。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门主要包括:车身和动力研究部门、电器和机械研究部门、信息和通讯研究部门和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1、跟踪(monitoring),跟踪当今世界上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先进技术,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2、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feasibility),针对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分析,判断哪些是有应用价值的,可转化为实用技术的;3、应用技术的发展(application development),对于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与开发部门一起把该技术最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4、服务(service),对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服务。
公司在具体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司的年度研发计划由各研究部门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评审,一旦通过,即纳入公司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由董事会进行分拨;(2)、研究部门年度研究经费中的50%是通过本部门提项目计划,由董事会分拨的,另外的50%经费是从开发部门的经费预算中获得,这样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最终将应用的实际生产中去,而不是仅局限于实验室;(3)、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通过项目、预算等来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包含在每个研究小组中,共同确定该技术是否与生产有关。在项目开始阶段,一般由研究部门的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待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项目研究的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过评审后,项目转由开发部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共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把该项技术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公司研究部门与大专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专院校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门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研究,当然,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技术上可能会出现交叉。大专院校的科研经费是由国家拨给,公司有时会提供部分经费,但也是少量的;(5)、在与大专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视各个项目具体情况在合作前由双方约定,有的拥有完全产权,有的共同拥有产权,有的只拥有一小部分产权;(6)、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方面,他们是按照公司的整个激励体系来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并没有单独设计一套激励体系。对科研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明创造、研究能够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3、德国BASF公司
德国BASF公司成立于1865年,开始主要从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发展为具有5大类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气为原料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属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考虑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设有三大研发机构,另外还有众多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部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10~12亿欧元,约占销售收入的3.5%。公司研发投入的分布主要在四个方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约占36%;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约占22%;对现有工艺改进约占32%;实施新方法、新工艺约占10%。BASF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德国大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项目的提出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出并下达相关的研发课题,而更多是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提出,构成整个公司的项目计划,遇到困难或成果应用不上时,由公司决策层决定课题是否进行下去。项目经费也主要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投入,项目成败也由其负责。
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较完整的研发机构外,还十分注重同大学、研究机构和其它企业合作开发,仅在欧洲就有800多个合作伙伴,在亚洲也有30多个,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其一直处于世界化工技术的前列,而且不断开拓生物化学等新的技术领域。
BASF公司同中国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化学废水处理技术,在上海也有合作生产项目,在南京的扬子乙稀项目已投资30亿美元,2002年在中国研究性投入18.3万美元。这次考察团的到访,BASF公司非常重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计划到2022年,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或亚洲市场。
4、达索系统公司(DASSAULT 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热情的接待。CATIA软件设计者、达索系统公司创始人佛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 Betrnard)先生亲自为考察团介绍达索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要产品和发展战略等,安排参观了研发部门和虚拟现实实验室。
1981年法国马赛达索飞机公司(Avions Marcel Dassault-AMD)决定成立达索系统公司,以便开发新一代的CATIA设计软件,佛朗西斯.贝尔纳受命成立新公司,并与IBM签定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全球商业化销售及推广CATIA软件。达索系统公司通过与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全力投入到CATIA软件的深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该软件的功能,使其成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软件,能整合相当数量的尖端应用程序。九十年代初,达索系统公司成业全球航空及汽车制造业最著名的专用设计软件供应商,拥有福特、丰田、宝马、奔驰、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用户。通过不断的合作与收购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大大地扩大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人员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断升级面市。2002年同IBM合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销售,并被评为世界领袖型企业。
达索系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成为销售额达7亿欧元、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企业,公司成功经验有:(1)、具有极具明确的战略,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软件开发目标,从3D到虚拟仿真技术;(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CATIA V5等;(3)、具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研究开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5、P+S国际公司(Pickhardt+Siebert GmbH)
9月22日,考察团应邀参观了位于德国汉诺威市附近的P+S国际公司。P+S国际公司是德国以生产壁纸为主的中型规模的企业,也是本次考察活动考察的唯一中小企业。公司生产壁纸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发展为能生产区3大类1800多种、7500万平方米壁纸、年销售额3500万欧元的专业壁纸生产企业。
在德国有100多家各类壁纸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S国际公司的产品却能在德国市场占有20%的份额,属于德国壁纸生产三大公司之一,而且产品大量销往西欧,是东欧壁纸的主要供应商,在欧洲各大专业建材市场均有产品展示,是欧洲著名的壁纸品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P+S国际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公司具有明确市场定位、专有的工艺技术和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结构,针对用户住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走廊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发出不同花色品种和适应不同居住条件的产品,从而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S国际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仍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直接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70万元以上,约占销售收入2%,从而保证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和壁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领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基本做到所有产品每两年更新一次。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在较专门的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始终拥有专有技术,是百年老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 Emmerke)
德国DLZE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咨询公司,本次考察活动将此公司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于剖析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具有重要意义。
DLZE公司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公司下设技术维修服务、服务热线及法律咨询、培训等10多个部门,利用他们对市场、各类企业及产品十分熟悉的优势和信息资源,开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技术维修、市场咨询、代客户管理营销合同、物流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专家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公司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制开发的资源管理系统,每年接受10万个音频、视频及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维修、维护项目,发送8万件客户委托的物品,组织流转100万件货物,接受7万个电话咨询,仅技术修护和咨询每年为公司创造450万欧元的营业额,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一,能站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高度,把用户的点滴需求汇集成公司系统的有规模的业务,不和大企业争市场。例如,我们在现场看到,有些连国内很多维修部门也看不上的电子设备,DLZE公司却将此做成很大的业务(占公司营业额的50%);其二,整个技术服务业务十分繁杂,DLZE公司充分发挥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是在不断地了解、观察、交流、咨询、思索,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中进行的。全体成员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得到的启示也不少。主要收获有: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在考察团的25名成员中,大部分人从事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均是本单位的骨干,日常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国外相关单位考察学习。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很有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作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表现积极认真,思想活跃,主动地介绍我国或本单位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恰当地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德、法工业界的朋友对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作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 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了,但进深的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德国、法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来说,其工作对象和追赶求的目标相同的,外国新的观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学习、借鉴,改进工作。初步归纳,有如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例如,我们考察的P+S公司仅生产各类壁纸,不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壁纸生产工艺及废料处理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相关企业也要采用他们的一些技术。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值得深思。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发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与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
(三)、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在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发达和工业的强大,同时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在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国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工业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感受到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们充满信心: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只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抓好改革与创新,一个崭新的、开放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执笔:李银国、黄学工、赵苏庆、李峻海、周明慧 )
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国际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考察活动,其认真、严谨、充满热情的工作精神及对相关业务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给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德国工业联合会(BDI)
德国工业联合会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社团组织,是连接德国政府和工业企业间的桥梁,尤其是与德国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工业协会为中德工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国的考察活动,也是由协会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国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柏林热情接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由负责协会有关法律、资产和专利事务的菲根女士作了关于德国企业技术专利的专题报告。在德国,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已成为热门话题,得到了政府和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从观念上看,德国政府推动企业专利的目的,其一是奖励企业技术发明,其二是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专利是对技术发明者(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是保护发明权被他人非法盗用。同时,专利作为可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应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为其他企业使用,以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但必须花钱。在专利申请方面,德国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企业可在德国、欧洲和国际上申请专利。德国在慕尼黑设在专利局,工业企业每年申请约有5至6万件,集中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专利最多的企业,约2.5万件。欧盟对企业专利也十分重视,欧洲专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兰海牙等地设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德国公司每年有2至3万年直接在欧洲申请,企业还可在欧洲的某几个国家申请,通过后在相应国家生效。国际上有120多个国家签字认同的相关国际专利协议,其中包括德国和中国。德国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很积极,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直接向国际申请。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为了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德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费用较高,约5万欧元,而美国、日本只有1~1.5万元),德国和欧盟正在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欧盟有望在2022年前出台统一的欧洲专利法规。
在报告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两国专利申请程序、保护措施、法制建设、政府及协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团应邀访问了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由公司机械系统研发部经理Thomas Hirth和负责东北亚市场开发与项目部总经理蒋仁才博士较完整地介绍了奔驰公司的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织模式等,详细回答了考察团成员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尽管两公司合并,但克莱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部分)、商业用汽车部分、服务部分、其他业务活动部门、战略伙伴等部分组成,2002年销售收入为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相关的服务收入占99%,是德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和创新领域中的领导地位(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是公司经营策略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现有员工36万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国的总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2000人。2002年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5.0%。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门主要包括:车身和动力研究部门、电器和机械研究部门、信息和通讯研究部门和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1、跟踪(monitoring),跟踪当今世界上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先进技术,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2、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feasibility),针对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分析,判断哪些是有应用价值的,可转化为实用技术的;3、应用技术的发展(application development),对于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与开发部门一起把该技术最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4、服务(service),对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服务。
公司在具体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司的年度研发计划由各研究部门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评审,一旦通过,即纳入公司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由董事会进行分拨;(2)、研究部门年度研究经费中的50%是通过本部门提项目计划,由董事会分拨的,另外的50%经费是从开发部门的经费预算中获得,这样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最终将应用的实际生产中去,而不是仅局限于实验室;(3)、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通过项目、预算等来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包含在每个研究小组中,共同确定该技术是否与生产有关。在项目开始阶段,一般由研究部门的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待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项目研究的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过评审后,项目转由开发部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共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把该项技术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公司研究部门与大专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专院校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门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研究,当然,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技术上可能会出现交叉。大专院校的科研经费是由国家拨给,公司有时会提供部分经费,但也是少量的;(5)、在与大专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视各个项目具体情况在合作前由双方约定,有的拥有完全产权,有的共同拥有产权,有的只拥有一小部分产权;(6)、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方面,他们是按照公司的整个激励体系来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并没有单独设计一套激励体系。对科研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明创造、研究能够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3、德国BASF公司
德国BASF公司成立于1865年,开始主要从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发展为具有5大类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气为原料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属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考虑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设有三大研发机构,另外还有众多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部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10~12亿欧元,约占销售收入的3.5%。公司研发投入的分布主要在四个方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约占36%;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约占22%;对现有工艺改进约占32%;实施新方法、新工艺约占10%。BASF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德国大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项目的提出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出并下达相关的研发课题,而更多是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提出,构成整个公司的项目计划,遇到困难或成果应用不上时,由公司决策层决定课题是否进行下去。项目经费也主要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投入,项目成败也由其负责。
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较完整的研发机构外,还十分注重同大学、研究机构和其它企业合作开发,仅在欧洲就有800多个合作伙伴,在亚洲也有30多个,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其一直处于世界化工技术的前列,而且不断开拓生物化学等新的技术领域。
BASF公司同中国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化学废水处理技术,在上海也有合作生产项目,在南京的扬子乙稀项目已投资30亿美元,2002年在中国研究性投入18.3万美元。这次考察团的到访,BASF公司非常重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计划到2022年,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或亚洲市场。
4、达索系统公司(DASSAULT 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热情的接待。CATIA软件设计者、达索系统公司创始人佛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 Betrnard)先生亲自为考察团介绍达索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要产品和发展战略等,安排参观了研发部门和虚拟现实实验室。
1981年法国马赛达索飞机公司(Avions Marcel Dassault-AMD)决定成立达索系统公司,以便开发新一代的CATIA设计软件,佛朗西斯.贝尔纳受命成立新公司,并与IBM签定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全球商业化销售及推广CATIA软件。达索系统公司通过与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全力投入到CATIA软件的深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该软件的功能,使其成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软件,能整合相当数量的尖端应用程序。九十年代初,达索系统公司成业全球航空及汽车制造业最著名的专用设计软件供应商,拥有福特、丰田、宝马、奔驰、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用户。通过不断的合作与收购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大大地扩大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人员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断升级面市。2002年同IBM合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销售,并被评为世界领袖型企业。
达索系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成为销售额达7亿欧元、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企业,公司成功经验有:(1)、具有极具明确的战略,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软件开发目标,从3D到虚拟仿真技术;(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CATIA V5等;(3)、具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研究开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5、P+S国际公司(Pickhardt+Siebert GmbH)
9月22日,考察团应邀参观了位于德国汉诺威市附近的P+S国际公司。P+S国际公司是德国以生产壁纸为主的中型规模的企业,也是本次考察活动考察的唯一中小企业。公司生产壁纸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发展为能生产区3大类1800多种、7500万平方米壁纸、年销售额3500万欧元的专业壁纸生产企业。
在德国有100多家各类壁纸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S国际公司的产品却能在德国市场占有20%的份额,属于德国壁纸生产三大公司之一,而且产品大量销往西欧,是东欧壁纸的主要供应商,在欧洲各大专业建材市场均有产品展示,是欧洲著名的壁纸品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P+S国际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公司具有明确市场定位、专有的工艺技术和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结构,针对用户住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走廊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发出不同花色品种和适应不同居住条件的产品,从而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S国际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仍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直接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70万元以上,约占销售收入2%,从而保证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和壁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领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基本做到所有产品每两年更新一次。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在较专门的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始终拥有专有技术,是百年老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 Emmerke)
德国DLZE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咨询公司,本次考察活动将此公司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于剖析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具有重要意义。
DLZE公司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公司下设技术维修服务、服务热线及法律咨询、培训等10多个部门,利用他们对市场、各类企业及产品十分熟悉的优势和信息资源,开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技术维修、市场咨询、代客户管理营销合同、物流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专家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公司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制开发的资源管理系统,每年接受10万个音频、视频及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维修、维护项目,发送8万件客户委托的物品,组织流转100万件货物,接受7万个电话咨询,仅技术修护和咨询每年为公司创造450万欧元的营业额,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一,能站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高度,把用户的点滴需求汇集成公司系统的有规模的业务,不和大企业争市场。例如,我们在现场看到,有些连国内很多维修部门也看不上的电子设备,DLZE公司却将此做成很大的业务(占公司营业额的50%);其二,整个技术服务业务十分繁杂,DLZE公司充分发挥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是在不断地了解、观察、交流、咨询、思索,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中进行的。全体成员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得到的启示也不少。主要收获有: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在考察团的25名成员中,大部分人从事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均是本单位的骨干,日常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国外相关单位考察学习。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很有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作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表现积极认真,思想活跃,主动地介绍我国或本单位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恰当地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德、法工业界的朋友对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作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 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了,但进深的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德国、法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来说,其工作对象和追赶求的目标相同的,外国新的观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学习、借鉴,改进工作。初步归纳,有如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例如,我们考察的P+S公司仅生产各类壁纸,不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壁纸生产工艺及废料处理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相关企业也要采用他们的一些技术。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值得深思。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发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与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
(三)、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在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发达和工业的强大,同时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在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国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工业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感受到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们充满信心: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只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抓好改革与创新,一个崭新的、开放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执笔:李银国、黄学工、赵苏庆、李峻海、周明慧 )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高三生物教师教学个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