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力量——我听来的教育案例
更新时间:
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的身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被称为“海豹肢症”,多年来一直未能在医学上得到合理解释。
尼克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尼克是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家族里没有任何遗传病史。在28年前,这个天生没有四肢的畸形儿一出生就吓坏了所有人,他的父亲甚至冲出产房大声呕吐了起来。直到尼克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才第一次抱起这个小小的婴儿。
8岁以前,尼克只关注“自己没有的那一切”。10岁的时候,他曾想将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就连“自杀”也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肺占据了他身体体积的80%,他总是“像件救生衣一样竖直地浮在水面上”。
上学时,尼克难免受到周围同学的欺凌和嘲笑,曾经有想死的念头。仅在一天里,他先后被12个人嘲笑过。到下午2时50分,他坐在轮椅里暗暗决定,“如果再多一个人取笑我,我就要放弃自己”。这时,一个女孩走过来说:“嗨,尼克,你今天看起来不错啊。”他已经记不清这个女孩的样子,从那以后,尼克逐渐学着“感恩”。
经过长期训练,残缺的左“脚”成了尼克的好帮手,不仅帮助他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以踢球、打字。他要写字或取物时,也是用两个脚指头夹着笔或其他物体。他还能打高尔夫球。击球时,他用下巴和左肩夹紧特制球杆,然后击打。XX年,尼克在美国夏威夷学会了冲浪。他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360度旋转这样的超高难度动作。
在19岁第一次充满动力的演讲之后,尼克开始了他的演讲生涯,与数百万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经历。尼克说,他第一次向300人演讲时,紧张得“身体发软”;但今天,已是两家励志演讲机构的负责人。目前,演讲已成为他的职业,世界各地演讲邀请多达3万多个。
尼克在中国的网站开设了微博,粉丝已达40万人。在各地备受追捧的他说:“不要为没有拥有而感到愤怒。一个人要敢于有很大的梦想,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看完上面的文字,我要和你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我总认为真实才有真正的力量。有一个提法叫“真实的班会”——什么事情一旦要用文字特别地加以强调,就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这件事是多么的糟糕。
勿庸讳言,很多班会开得并不成功。在诸多不成功的因素当中,缺乏真实的体验,应该是其最明显的弊病。无病呻吟,或者作壁上观似的教育,不仅无益,简直有害。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是讲述者亲历的,我觉得是真实的。
【案例介绍】
在一次出差时,有幸和我区经五路小学的李岩老师共处一室,受益颇多。在一次让学生自主组织的班会课上,组织者与同学们分享了上面的材料,当然还有图片,视频。不少同学都慷慨陈词,表示要向主人公学习——“和他比起来,我们面对的任何困难,都不值一提。”
……
孩子们都动了情,说得也很好。李老师却总觉得,同学们的感受还是仅仅停留在相对表面的层次,因为缺少真实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够产生多少真实的力量?值得怀疑。
不知是原有的设计,还是“急中生智”,小李老师马上“命令”孩子们将手背后——“现在,大家都‘没手’了,看看你还能做什么?”
孩子们先是惊异、困惑,一个孩子甚至想举手发问,被李老师“厉声”喝住:你“没手”!
“现在请没穿外套的穿上外套,穿着外套的脱下外套!”
孩子们似有所悟,先是呆呆地坐着,而后几位同学开始拧转身体——我想李老师此时的神情一定非常庄重而严肃。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蠕动”以后,有人几乎准备放弃,有人却已陷入沉思。
终于,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开始了行动:他们尝试着互相配合,用牙齿咬住对方衣服上的拉锁,用牙齿帮助对方脱下袖子。几位男生在尝试为同伴穿上外套——这一对于常人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让他们大汗淋漓……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在一阵很不轻松的“忙乱”之后,大家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人说话,所有的孩子都在沉思……
在经历了一阵可怕的,可贵的、可敬的寂静之后,李老师神情庄重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没有了双手,我们连穿衣、脱衣都无法做到,我们还有双腿呢?如果没有了双腿,我们该是什么样子?”
“现在,模拟活动结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学习?对自己有信心的可以举起你的手!”
没有了开始时的热烈讨论,没有了发言时的慷慨陈词,大家只是用眼神在交流他们体验到了的东西——五十几位同学,没有一人将手臂举起。
“我们常人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尼克做到了,是什么力量让他克服那些困难?是什么信仰让他能够一路坚持?!我不需要大家写下来,但却要求,每个人都要想一想,面对困难,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层次!”
【案例解读】
我是被这个案例重击了的。它应该是一个励志教育的成功案例,成功在哪里呢?
1.不限于对励志材料的简单学习
学习完励志材料,同学们“谈感受、表决心”是我们进行此类教育的常规做法。有效,也有限。缺少了“真实”的体验,怎么能获得真正的触动,焕发出持久的力量?李老师不是匠心独具,而是把握了班会教育的生命所在——这就是真实,“真实”的体验,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才可能焕发出真实的力量。和这种力量比起来,说教显得多么的苍白,又怎能收获应有的价值。
2.不强调阐明什么道理
整个过程中,老师几乎没有讲什么道理。这些道理孩子们在学习过材料后,早已肚明心知。他甚至冒了“打击孩子自信”的风险——“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学习?”
我却认为,“打击”的好!轻诺寡信,如果不准备承担真实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举起手臂,都可以轻松地写下名字,都可以发出“庄严”地承诺。这样,才是为人和教育的大忌。敬畏宣誓、慎重举笔、尊重诺言,严格“诺行”,才是教育。
知其应为而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社会生活中的反面教材,必须要靠教育者用自己真实的行动誓死抗击。
3.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现实成果
设若,李老师让学生将此次教育活动写成作文或者日记,我便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育的价值。可贵的是,他没有!只是留下了一个无需当时完成的命题:“每个人都要想一想,面对困难,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层次!”
也许,有的孩子会将其计入日记,也许这一幕会出现在孩子们成人以后的回忆里——就像《钓鱼的启示》。但,都应以孩子的自觉自愿作为前提。
知识的目标都不见得能够立竿见影,何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执行力?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困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不知怎的,又想起傅雷先生1942年为《名人传》所写译者序中的文字。狗尾续貂,张冠李戴,是为结语。
谢谢李岩老师。
尼克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尼克是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家族里没有任何遗传病史。在28年前,这个天生没有四肢的畸形儿一出生就吓坏了所有人,他的父亲甚至冲出产房大声呕吐了起来。直到尼克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才第一次抱起这个小小的婴儿。
8岁以前,尼克只关注“自己没有的那一切”。10岁的时候,他曾想将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就连“自杀”也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肺占据了他身体体积的80%,他总是“像件救生衣一样竖直地浮在水面上”。
上学时,尼克难免受到周围同学的欺凌和嘲笑,曾经有想死的念头。仅在一天里,他先后被12个人嘲笑过。到下午2时50分,他坐在轮椅里暗暗决定,“如果再多一个人取笑我,我就要放弃自己”。这时,一个女孩走过来说:“嗨,尼克,你今天看起来不错啊。”他已经记不清这个女孩的样子,从那以后,尼克逐渐学着“感恩”。
经过长期训练,残缺的左“脚”成了尼克的好帮手,不仅帮助他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以踢球、打字。他要写字或取物时,也是用两个脚指头夹着笔或其他物体。他还能打高尔夫球。击球时,他用下巴和左肩夹紧特制球杆,然后击打。XX年,尼克在美国夏威夷学会了冲浪。他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360度旋转这样的超高难度动作。
在19岁第一次充满动力的演讲之后,尼克开始了他的演讲生涯,与数百万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经历。尼克说,他第一次向300人演讲时,紧张得“身体发软”;但今天,已是两家励志演讲机构的负责人。目前,演讲已成为他的职业,世界各地演讲邀请多达3万多个。
尼克在中国的网站开设了微博,粉丝已达40万人。在各地备受追捧的他说:“不要为没有拥有而感到愤怒。一个人要敢于有很大的梦想,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看完上面的文字,我要和你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我总认为真实才有真正的力量。有一个提法叫“真实的班会”——什么事情一旦要用文字特别地加以强调,就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这件事是多么的糟糕。
勿庸讳言,很多班会开得并不成功。在诸多不成功的因素当中,缺乏真实的体验,应该是其最明显的弊病。无病呻吟,或者作壁上观似的教育,不仅无益,简直有害。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是讲述者亲历的,我觉得是真实的。
【案例介绍】
在一次出差时,有幸和我区经五路小学的李岩老师共处一室,受益颇多。在一次让学生自主组织的班会课上,组织者与同学们分享了上面的材料,当然还有图片,视频。不少同学都慷慨陈词,表示要向主人公学习——“和他比起来,我们面对的任何困难,都不值一提。”
……
孩子们都动了情,说得也很好。李老师却总觉得,同学们的感受还是仅仅停留在相对表面的层次,因为缺少真实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够产生多少真实的力量?值得怀疑。
不知是原有的设计,还是“急中生智”,小李老师马上“命令”孩子们将手背后——“现在,大家都‘没手’了,看看你还能做什么?”
孩子们先是惊异、困惑,一个孩子甚至想举手发问,被李老师“厉声”喝住:你“没手”!
“现在请没穿外套的穿上外套,穿着外套的脱下外套!”
孩子们似有所悟,先是呆呆地坐着,而后几位同学开始拧转身体——我想李老师此时的神情一定非常庄重而严肃。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蠕动”以后,有人几乎准备放弃,有人却已陷入沉思。
终于,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开始了行动:他们尝试着互相配合,用牙齿咬住对方衣服上的拉锁,用牙齿帮助对方脱下袖子。几位男生在尝试为同伴穿上外套——这一对于常人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让他们大汗淋漓……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在一阵很不轻松的“忙乱”之后,大家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人说话,所有的孩子都在沉思……
在经历了一阵可怕的,可贵的、可敬的寂静之后,李老师神情庄重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没有了双手,我们连穿衣、脱衣都无法做到,我们还有双腿呢?如果没有了双腿,我们该是什么样子?”
“现在,模拟活动结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学习?对自己有信心的可以举起你的手!”
没有了开始时的热烈讨论,没有了发言时的慷慨陈词,大家只是用眼神在交流他们体验到了的东西——五十几位同学,没有一人将手臂举起。
“我们常人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尼克做到了,是什么力量让他克服那些困难?是什么信仰让他能够一路坚持?!我不需要大家写下来,但却要求,每个人都要想一想,面对困难,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层次!”
【案例解读】
我是被这个案例重击了的。它应该是一个励志教育的成功案例,成功在哪里呢?
1.不限于对励志材料的简单学习
学习完励志材料,同学们“谈感受、表决心”是我们进行此类教育的常规做法。有效,也有限。缺少了“真实”的体验,怎么能获得真正的触动,焕发出持久的力量?李老师不是匠心独具,而是把握了班会教育的生命所在——这就是真实,“真实”的体验,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才可能焕发出真实的力量。和这种力量比起来,说教显得多么的苍白,又怎能收获应有的价值。
2.不强调阐明什么道理
整个过程中,老师几乎没有讲什么道理。这些道理孩子们在学习过材料后,早已肚明心知。他甚至冒了“打击孩子自信”的风险——“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学习?”
我却认为,“打击”的好!轻诺寡信,如果不准备承担真实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举起手臂,都可以轻松地写下名字,都可以发出“庄严”地承诺。这样,才是为人和教育的大忌。敬畏宣誓、慎重举笔、尊重诺言,严格“诺行”,才是教育。
知其应为而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社会生活中的反面教材,必须要靠教育者用自己真实的行动誓死抗击。
3.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现实成果
设若,李老师让学生将此次教育活动写成作文或者日记,我便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育的价值。可贵的是,他没有!只是留下了一个无需当时完成的命题:“每个人都要想一想,面对困难,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层次!”
也许,有的孩子会将其计入日记,也许这一幕会出现在孩子们成人以后的回忆里——就像《钓鱼的启示》。但,都应以孩子的自觉自愿作为前提。
知识的目标都不见得能够立竿见影,何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执行力?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困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不知怎的,又想起傅雷先生1942年为《名人传》所写译者序中的文字。狗尾续貂,张冠李戴,是为结语。
谢谢李岩老师。
真实的力量——我听来的教育案例相关文章:
真实的力量——我听来的教育案例
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的身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被称为“海豹肢症”,多年来一直未能在医学上得到合理解释。尼克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4.22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