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加减法》评课稿
《6的加减法》评课稿(通用6篇)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1
今天李xx老师展示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
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三、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2
今天有幸听了市实验小学苏娜老师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让我收益匪浅。苏老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苏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苏老师的引入比较成功。她让学生看到0.1想到什么,出示想到的图形、钱去理解0.1的含义,进而再去计算,为计算教学铺垫,为探究铺垫。这样孩子们探究时就有能力自己利用这些素材探索计算的原理,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习旧知学习新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苏老师创设了课前前测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素材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基础主要有第一、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第二、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第三、小数与元、角、分的化聚的关系。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苏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总体来说这节课十分值得我学习,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活动的设计上很花心思,很贴学生实际,今后我也要这样进行教学。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3
盛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首先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应用于生活。接着在讲授新知环节,盛老师采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特别的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我感觉盛老师画图时如果用直尺画,显得更规范,以及板书时图画的再大些,后面的孩子看的会更清楚。
在练习环节,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为保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列竖式计算。这点是很多孩子容易忽视的。
在处理知识点时盛老师每道题都进行了讲解,我觉得如果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当当小老师讲,或是孩子会做的不用在做讲解了,我感觉这样会不会更好。
陈老师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这节课,首先铺垫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陈老师要求孩子把算式说完整。以及在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回答5×9=45时,学生读作:5乘以9等于45,我觉得这里如果让孩子发现错误会更好。
引入新知环节,陈老师做蝴蝶标本,让孩子认识标本,以及告诉孩子谁想学如何做标本,只有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才教你。学生的积极性更高。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在处理知识点时,让学生独立说出3句话,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问学生时,让孩子提一个乘法的问题和提一个除法的问题,限制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看图列式的练习中每瓶有3朵花,有4个瓶子和每个笔筒里有3枝笔,有4个笔筒。这两题重复,可以去掉一道或是换一个图。
在处理练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我觉得先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写在书上,然后再让学生汇报,这样会更加节省时间,我觉得最后两道题都是提问题,可以去掉一道题,这样这节课最后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然后谈收获,这节课正好讲完。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如果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4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xx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有一个想法:是否在本节课中加入第二个加数或减数比第一个数位少的,或者是整十数加减小数,这样是不是会更全面一点。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5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6的加减法》评课稿 篇6
谢老师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谢老师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有独立想法的年轻教师。这节课,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主,主动探索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两位小数的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课后,老师针对谢老师这节课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对于像这样的计算可到底怎么上,应该怎么上,作为一位工作十多年的老师,我心里还是没有底。
朱老师根据大家的想法,对这节课做了精确的点评。他清晰的点评,使我收获很多,明白了像这样的课应该怎么上。大部分年轻教师对计算的教学,要么比较粗糙,不注意细节;要么一味的强化练习。总感觉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模式。
朱老师的点评如下:
一是,复习题为什么服务?本节课的复习题在这节课没有充分的使用,缺少了迁移转化这这环节。
二是,情景要为教学服务。从情景中找元角分,为计算服务。
三、教是为了学服务。加法要着重用力,4和3为什么要对齐,7和4为什么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计算过程按整数方法。第一步试对位,式计算,再出一些题目题自己练习,自己解决。
四、教是为了不教,掌握了加法,减法可以不教,,并和加法进行对比,并且出一个提高题目,4.75元+2元。
这样教学计算课一是细化,二是层次清晰。朱老师的这次评课,使我受益颇多。
《6的加减法》评课稿相关文章:
《6的加减法》评课稿
上一篇:新年晚会通讯稿
下一篇:《杨氏之子》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