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因为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专业写作
《新教育》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
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
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愉快的寒假里,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一部新作《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回到了当年毕业时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找回了当年立下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为如今我在感觉上有点职业疲倦的时刻迷茫,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幼儿教学的努力方向,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详解:
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这还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教学中,,首先可以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醒,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小小图书推荐会,心得交流会,图书益读,等。通过这三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送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争取像新教育所讲的钠盐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几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 “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
总之,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这部著作,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实现梦想。谁不懈追求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梦想。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的体会到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要严格用《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中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一、对新十八谈教育篇的认识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这是中原教育改革之于中原崛起历史重托的期盼,是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历史必然。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基础教育要谋划好转变、改革、发展这三篇文章,其关键就在于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学生接受新知识方式的改变。从大学毕业工作已经快两年了,深深感到知识在工作于生活中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经典之语!但是,有些时候,却用不正确的方式来认识对于我们很重要的朋友——知识。
1、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变单一为多元。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陷入考试的怪圈不能自拔,学校的工作几乎都放在单一目标—升学率上,放在培养部分尖子生上,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诸多问题随之而来: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生源恶性竞争、师生比例失调等等。新时期,基础教育要回归本原,学校领导必须革新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把升学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多元发展作为办学的目标追求,为中原崛起奠定多层次人才基础。
2、要转变管理理念,变“强制管理”为“文化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重管理管制轻梳理,重监控轻信任、重命令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制约了人的发展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新时期,学校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学校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用学校目标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人文境界,以共同愿景凝聚师生集体智慧,使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3、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强压灌输”为“启发诱导”。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教育方式,实现真正教育改革,首要的阵地在课堂。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从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变为启发式、探究式的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彻底摒弃补课行为,给学生留出时间可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性思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4、要准确定位发展,变规模发展为师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近些年来,有些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忽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幸福,学校内涵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和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责任和效率的平衡。
二、结合实际,扎实推动学习工作
1、结合学院实际,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坚定了发展的信念,创新了发展的理念,明确了发展的思路,把握了发展的规律。
2、能够学习是多么的幸福,社会、家庭为求知者创造了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广大莘莘学子要把握好机会,珍惜青春,努力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能量!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新十八谈的其余篇章,切实领会精神实质,提高个人内涵素质,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紧跟时代的发展,做新时期的积极一份子!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因为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新教育》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9月16日,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周远赴海门学习新教育的征程,这一周的时间,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思考,面对海门新教育的累累硕果,反思我们身边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去追赶海门新教育的脚步。
初到海门,看到并不华丽的城市,我对海门新教育是持着怀疑的态度的,这样朴素的一个小城,所谓的“新教育”会不会是鼓吹出来的结果或者是“政绩”,他们的教育是不是仅仅有着美丽外套的“形式主义”?这一系列的问号一直在脑海中盘旋,直到我们走到了海门镇中心小学-------一个与我校各方面条件如此相似的学校,我看到了真正的教育,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教育,也就是让我们久闻大名的“新教育”。第一节课就是晨诵课,老师讲的是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一首两句话的小诗,就是这样一首小诗,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反复的去咀嚼、回味,直到孩子们写出了让我们深深触动的随笔,也就是这一节课,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这已经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综合了各种思考的生命教育,老师运用这首小诗,让孩子们对生命有了自己深刻的叩问:面对生和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教师那如诗的语言,让我汗颜,这样的深度,是我们远远不及的,而这样一节课的准备,我们是否又有能力去达到呢?而这些缺憾,正是因为我们对读书的疏远,因为对知识的匮乏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海门,我们时刻感受到的就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不管是对待什么事情,全校上下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孩子进行着,早上的晨诵,课间的做操,上下楼的站队。。。看着井然有序的学生,我们也会一遍遍的反思:我们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屡禁不止的常规问题,在这里却寻不到踪影,为什么海门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他们的文质彬彬到底是如何而来的?这一切的答案,或许就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
谈及海门新教育的种种硕果,我想最关键的可能就是因为有了对于细节的管理,才有了如此美好的结果。语文教学,我看到了老师们全情投入的课堂,他们会为了给孩子找一本合适的书,不惜跑遍全城,想尽各种办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晨诵、整本书阅读课程中,老师们是站在了纵观全球的角度上,为孩子们选择了大量的外国读本,那些经典的、现代的各种优秀的读本都被老师推荐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站在书籍的肩膀上,他们的眼界是宽阔的,他们的知识是深厚的,可想而知,他们的未来会有多么宝贵的财富。就是在这种全情为了孩子的环境中,老师们从上到下都给我们留下了“潜心做教学”的印象,在几天的研讨中,他们的领导和老师不止一次的谈到了“功利性教育”,因为有了对教育的敬畏,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绝对不能用功利心对待教育,而是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去探索、钻研,所以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感觉是充满着书香味的教育。
海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但是站在我们学校的角度上,我们又不能一味的去跟风学习,而应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恰当的进行借鉴,在新教育工作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打算:
1、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课程作出调整。
学校晨诵课堂,实际并没有开展起来,早上的晨诵时间基本上成了老师处理杂物的时间,如何让老师们对于晨诵课重视起来,学校首先得给晨诵课程正名,晨诵不是早读,它应该与我们的语文数学是同等地位的,在考评老师上,这也应该是作为一节正课来计算工作量,只有这样,老师们才会重视晨诵的重要性,晨诵课程也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
对于学校晨诵课堂的研究,我们还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当务之急是应该调动全校的力量为学校搜集整理晨诵的篇目和内容,在各个年级组每学期我们定出需要诵读的篇目数量,然后各个年级组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适合自己年级组的题材,在各年级组开展诵读。这个搜集整理应该是开放式的,各年级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去搜集。
晨诵课堂不应该仅限于我们课本和考试中间,应该是课外延伸的,对于教育局每年检查的背诵篇目,我个人感觉应该放回到家庭中去进行,每个学期,老师在学期初就应该将检查的篇目打印出来或者是发到班级博客中,发动家长的力量在家庭中进行背诵,不占用学校晨诵课堂的时间。而学校这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检查工作,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检查小组,不定期对班级进行抽查,这样既能保证每学期的抽测成绩,又能规范各班的背诵情况。
学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阅读课的节数,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应该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
2、 在实践中找出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道路。
洪凝小学在搬入新校之后,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三才”:口才、文采、人才。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有才分,无非就是具备以上几点,所以基于以上的定位,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有以下几点尝试:
(1)在训练学生口才方面,多做文章。利用好我们的“说事拉理”这一特色教育,延伸至学生“辩论”,每学期可以尝试搞几次辩论活动,结合当下的现象或者是新闻,开展辩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让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发展。
(2)结合晨诵课堂,开展晨诵展示,各班通过晨诵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展示朗诵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文采方面可以采用分年级段重点培养,一二年级可以尝试日记形式,比如《豆芽日记》,让孩子观察身边的小事,采用积累生活的元素,让自己的日记逐渐丰盈。三四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写故事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编写故事发展写作水平。五六年级可以尝试诗歌或者是小小说,我校于佳宁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有积累,学生一切皆有可能。
3、 学校的教研活动要切实开展起来。
通过海门的学习,我感觉我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对老师的帮助并不大,教研活动应该再做更深的研究,让老师们真正的参与进来。
4、 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效开展,适当为老师减轻无效的劳动。
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应该将一些没有效果的抄写工作去除,比如手写备课,这种备课是否能真正为课堂服务,还是仅仅是应付检查的手段?我个人建议提倡教本勾画,检查备课可以从教本上入手。但针对上级对手写备课的要求,我们又该如何解决矛盾之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学校的各种笔记是否真正为老师们所学所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于海门学习的几点浅薄的思考,还有很多方面考虑不够成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斟酌调整,不恰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在愉快的寒假里,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一部新作《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回到了当年毕业时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找回了当年立下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为如今我在感觉上有点职业疲倦的时刻迷茫,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幼儿教学的努力方向,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详解:
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这还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教学中,,首先可以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醒,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小小图书推荐会,心得交流会,图书益读,等。通过这三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送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争取像新教育所讲的钠盐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几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 “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
总之,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这部著作,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实现梦想。谁不懈追求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梦想。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钱学森先生仙逝了。这位大科学家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是多方面的。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教育的关注,是他对教育创新的真知灼见。
钱老曾回忆当年在美国学习时的感受。他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后来,他又曾多次谈到,人云亦云不是科学。
如何创新呢?钱老一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他认为,辩证的思维能力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此外,他还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在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
这些观点,对于我的工作和教学科研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指引我把创新当作自己的奋斗理想,当作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指引我学习哲学、思维科学,站在这个角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要勇往直前,想创新,能创新。教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钱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一生关注前沿,关注未来,创新不止。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上一篇:廖俊波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习国际经济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