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精选4篇)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篇1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清源天湖,其内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明代石室,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崖璧上显眼的“忘归”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灵山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篇2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清源天湖,其内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明代石室,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崖璧上显眼的“忘归”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灵山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0xx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篇3崇武古城: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岛上。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时,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时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这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军事上的作用,又因长期废弃,城墙失修倒塌。1983年,由国家拨款进行全面修复。历史上曾经为国立下不朽功绩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岛上。1987年举行“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巨大兴趣,它是民族的骄傲,历史的丰碑。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篇4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颂的俗语,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庙内建筑的特点,它们的屋顶大都由一块石头直接盖成,真是浑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罗汉。寺殿规模虽不大,却构筑精巧,装饰美观,其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据介绍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大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动描述海月岩的奇观胜景。
寺前有块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个大字,下雕观音菩萨浮像,旁有题诗:“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石,万古清风应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间传说观音下凡现身于此,经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刚山,面朝东山湾,怪石嶙峋,洞穴密布,芳草凄凄,绿树苍苍,是个可观山望海赏石探洞的旅游胜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处,大都为宋朝文人墨客所题,有的雄浑有力,有的清秀隽永,给人以深刻印象。过寺殿,绕岩障,钻洞穴,登陡岭,趣味盎然。上到凉亭,极目远眺,一览秀色。沙西镇纵横交错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田园房舍、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矾塔,尽收眼底,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上一篇:导游词太姥山景区
下一篇:福建省永定土楼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