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精选15篇)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2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3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4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5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6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佛教石窟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1]
东魏石窟
天龙山石窟
532年(北魏永熙元年),东魏高欢消灭盘踞在晋阳(今太原市)的北魏权贵尔朱氏,同时在晋阳建大丞相府,直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前后近20xx年的时间,他坐镇晋阳。曾建避暑宫于天龙山。据此推测,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应在这一时期。
位于天龙山东峰的第2、3窟,即为东魏后期高欢摄政时期所开凿。东魏石窟造像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是北魏云冈石窟模式的延续。一般多以释迦牟尼的说法像为主尊,两侧分别是禅定像和胁侍菩萨造像,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造像。其形制为方形,凿出莲花藻井,窟内四周底部凿出沿着壁面下部的一个低坛,坛上正壁、左壁、右壁各开1龛,是3壁3龛式的石窟。3尊造像,正壁、右壁是结跏趺坐像,左壁是倚坐像。雕刻方法属贴壁圆雕和浮雕技艺结合手法,造像面相消瘦,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蔽全身,雕刻线长清晰,浮雕中的树下菩萨、维摩、文殊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体现了东魏继承北魏的传统雕刻技法,结构紧凑,刀法纯熟,简洁明快,朴实庄重,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以第3窟为例,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龛外雕二供养人像。佛像面相清瘦,身体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平直阶梯形;菩萨袒上身,下着长裙,披巾于腹部穿环;飞天发髻作双结,上身直,腿弯屈,着紧身裤;供养人举手作揖,屈膝欲跪,神态喜悦。石窟造像风格与云冈三期(494年~520xx年)、龙门二期(520xx年~520xx年)、敦煌北朝三期(520xx年~545年)相近,早于安阳宝山灵泉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大留圣窟。[1]
北齐石窟
550年(东魏武定八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仍以晋阳为陪都,崇尚佛法,于晋阳大兴寺塔,开窟造像。551年(北齐天保元年)至561年(皇建二年)间,先后兴建晋阳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依山刻佛像、凿石室,其规模宏伟,为当时罕见。天龙山石窟北齐造像主要开凿于这一时期。
北齐开凿的石窟共有3窟,即东宓?号窟和西峰的第10号、16号窟。北齐石窟仍以北魏流行的前后室方形窟为主,3壁3龛,造像题材为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前室廊凿八角柱,刻仰莲、替木,承接替木的额枋上有斗拱;斗拱分别为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构造尺寸与实际建筑相近,代表了北齐的木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窟门两侧雕力士像,窟顶雕飞天。譬如,正面坛基上镌刻释迦多宝说法像为主尊,坛前正中刻摩尼珠,侧面浮雕二蹲狮奉博山炉。两侧一佛二立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坛前刻乾闼婆伎乐人像,细腰鼓、都昙鼓、琵琶、瑟等乐器清晰可辨。门内左右两侧雕持叉二天神像,门外左右为力士像。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肩宽腹鼓,着褒衣博带式和袒右肩式袈裟,雕刻线条硬直,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菩萨头戴花冠,披巾自然下垂;天王力士深目高鼻,均着菩萨装,衣纹稀疏。总的看,天龙山北齐石窟像风格与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北齐、北周时期造像相近。[1]
隋代石窟
581年(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弘扬佛法。其次子杨广封为晋王,镇守晋阳,竭力倡导佛事,营建寺塔。天龙山第8窟前廊有585年(隋开皇四年)开窟造像碑文,表明当时曾大量雕造石窟。
第8窟位于天龙山东峰,开凿于584年(隋开皇四年)。窟形是天龙山惟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后室作三间仿木式前廊,建筑特征与北齐石窟相似。主室呈方形,3壁3龛,龛内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龛,后壁龛较特殊,佛像右侧原有一天王像。佛像形体方整,面相略显方圆,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内着僧衣,衣纹简洁朴拙;菩萨头戴花冠,斜披络腋,双肩垂挂穗状璎珞;弟子着袒右式偏衫。窟内造像形式多变,雕刻细致实用,虽然风格有些呆板,但却具有时代写实感,呈现出向唐代风格过渡的特征。[
唐代石窟
初唐时期采取的抑佛扬道的政策,一度使佛教受到限制。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则崇信佛法,唐僧人为了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编造《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因此,盛唐时出现以弥勒为主的造像,这种内容的造像在武则天死后逐渐停止。天龙山最大石窟主像以弥勒像为尊,说明开凿于盛唐时期。武则天时代僧人在太原大肆建筑寺塔和开凿佛像,使天龙山石窟开凿达到了高潮。
唐代石窟合计19个。其形制分别为方形前后室、圆形前后室和圆开单室3种。造像组合以3壁3佛为主,主尊佛像为结跏趺坐式的释迦多宝、弥勒、阿弥陀佛,其结合有一佛二立菩萨二坐菩萨、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二坐菩萨等形式。佛、菩萨头与身体比例和谐,面相丰腴。佛像为水波纹或旋涡纹高肉髻,着袒右式或通肩式袈裟,裙摆覆座前呈倒山字形,衣纹立体感强烈。菩萨头束高髻,面相丰腴,颈饰花形项圈,下接连珠纹璎珞,披巾婉转自如,络腋斜披透体,从整体构思观察,其优美的体态,华丽的装饰,体现了唐代气势宏大、豪放飘逸的装饰风格。力士则上身裸,下着袍。所有造像制作技艺精纯,雕刻圆熟,比例适当,造型准确,更具有写实性。如第18窟造像安然闲坐,形象逼真,在质感极强的薄纱衬托下,丰润的肌肤似有弹性,是唐代最具写实风格的杰出代表。第17窟造像则衣纹清晰,线条深刻,以犍陀罗式的纹饰为基础,渗入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西峰第9窟开凿于永徽年间(650年~655年),属中晚唐杰作,以其规模宏伟、气势恢弘,蜚声中外。9号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面相方圆,丰润雍容,体态端庄,表情威严,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下层主像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脚,强调了谦虚而自然的立意;璎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加强了本体的性格。雕像极富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写实技法可与西方雕刻媲美。唐代佛教崇拜观音,从永徽开始,观音造像有增无减,天龙山各窟观音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反映了唐代造像风格。天龙山唐代各个石窟在窟形和造像上,与龙门、庆阳、须弥山唐代石窟有相似之处,其年代应在盛唐至晚唐期间。[1]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7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8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9天龙山原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清爽的早晨,太阳懒洋洋的,好像一直不肯露面,屋外吹着凉爽的.和风,令人心旷神怡。爸爸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到天龙山玩呢?”我们疑惑得问:“天龙山是什么地方啊?”爸爸解释说:“那里风景优美,可好玩了!”我和姐姐听了高兴极了,连忙点头说:“去、去、去!”真想马上来到天龙山。
爸爸开车载我们来到天龙山脚下,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边上山边玩,仰望天龙山,它就像一根通天石柱,高耸入云。那里到处都是波浪似的小丘,绿草如茵,一颗颗高大不知名的树木挺立在小山丘上,遍地都开满了野花,还有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巨石坐落在地面上,这块像两头斗牛,仿佛在等待着和对方决斗;那块像一匹野马,仿佛一坐上去,它就会带你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飞驰;那块像一只猴子,仿佛你一靠近它,它就会熟练的爬到树上。一块块巨石栩栩如生,再加上这美丽的景色,真所谓是“人间仙境”啊!当爸爸妈妈还在欣赏巨石时,我和姐姐早已爬到那座最高的山丘了。
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天龙山,虽然很累,但很开心!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0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1一个清爽的早晨,太阳懒洋洋的,好像一直不肯露面。屋外吹着凉爽的和风,令人心旷神怡。
爸爸妈妈对我和弟弟说:“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到国家级森林公园——天龙山玩呢?”我们疑惑地问:“天龙山是什么地方?”爸爸解释说:“那里风景优美,可好玩了!”我和弟弟高兴极了,连忙点头,真想马上去天龙山玩。
我们坐车来到天龙山脚下,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玩了起来。仰望天龙山,它就像一根通天的石柱,高耸入云。那里到处都是波浪似的小山丘,绿草如茵;一棵棵高大的不知名的树挺立在小山丘上,遍地都开满了野花;还有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巨石座落在地上。这块像两头斗牛,仿佛在等待着和对方决斗;那块像一匹野马,仿佛一坐上去,它就会带你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飞驰;那块像一只小猴子,仿佛你一靠近它,它就会熟练地爬到树上去。一块块巨石栩栩如生,再加上这美丽的景色,真所谓是“人间仙境”啊!
当爸爸妈妈还在欣赏巨石时,我和弟弟早已爬上那座最高的小山丘了。一眼望去,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出现在我眼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虎跳崖”,望着这壮观的天然文化遗产,情不自禁地赞叹起这伟大的大自然。向下俯视,远处的一栋栋高矮不一的建筑物矗立在马路旁,整个村庄如同积木一般整齐地排列。
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如同绿玉带一样平静,一群群鸭子悠闲地在河面上游来游去,鱼儿还不时跳出水面,瞻仰这宜人的风景。天上一群群鸟儿欢快地飞来飞去,大雁排成“人”字形慢慢飞向远方,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坐在小山丘上,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舒服极了。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没有爬上天龙山山顶,快乐之中带着丝丝惋惜,我站在天龙山脚下,仰望着那高高的山顶,充满期待地说:“下次我一定会爬上山顶,欣赏更美丽的景色,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寻找更自由的快乐!”
我们一家恋恋不舍地坐车回家了,我心想:这样美丽的风景,即使再看几百次,也不会觉得厌烦,我还会来的。感谢老天给我们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保护好地球,让它更美丽!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2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3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00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4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篇15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相关文章:
山西天龙山石窟导游词
上一篇:山西旅游的导游词
下一篇:通辽市大青沟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