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导游词>山西导游词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更新时间: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精选12篇)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1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2

  好啦,王家大院到了,大家收拾收拾准备下车,跟随我前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现开放高家崖、红门堡两个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孝义祠三部分,共有院落123座,房间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在这里呢我也只以个人对王家大院的简单的理解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王家大院的特点,还有大家进了王家大院之后应该看点什么,注意些什么,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王家大院的各处的砖雕、木雕、石雕,它们姿态分成,各具特色,其次如果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处的院墙上,俯瞰一下整个王家大院,大家会发现红门堡的整体结构是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大家在进入之后,仔细的看看,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些特点。因为咱们相处时间挺长了,我还想给大家留一个完美的印象,我不太想大家知道我才疏学浅,所以等等会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大家进行细细的讲解,我就在最后尾随大家,大家如果有什么事,就到队伍最后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咱们整个王家大院的游览时间是三个小时,,因为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是院内有院,门里套门,就像迷宫一般,虽然不会走不出来,但极易走散。因此,进入王家大院之后,大人要带好小孩子,老人随我一块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轻人和队伍失散的话不要着急,一个人在高宅大院里面游览也别具风趣,并且会在游览完之后对整个大院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当走散时,你只需在三小时后,到咱们停车处集合,就可以啦。好了大家看到前面的那个穿着正是,留着寸头的殷俊小伙了没有,大家向那里靠拢,那位就是咱们的专业的讲解员,,,什么没看见,就是那个脸上有疙瘩的那个。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筑的集年夜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平易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年夜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巨细院落123座,衡宇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工具坚持,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锁城堡式建筑。外不美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年夜精湛壮不美观,天工人情地利。于貌似陈旧看法中千变万化,在连结北方传统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时,又闪现出了卓越的个性妨现校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焰宏伟,功能齐全,根基上担任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气概,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在丰硕,适用而又美不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配合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巨细院落既珠联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受。此刻,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遵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名目,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传布下来的年夜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此鱿脯根基上恢复了王家昔时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结构,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门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都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气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型。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今朝国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事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不雅参观、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1999 年,王家年夜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年夜闻名优异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xx 年,经由过程了ISO9000 国际质量打点系统认证;20xx 岁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元; 20xx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xx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核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呵护单元名单。 灵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巨室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念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年夜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早晨康、乾、嘉年间,那时,除年夜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设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在此时代,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搜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夜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不美观身非凡,在自己,则主若是后辈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道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年夜喷香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体年夜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情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漂浮异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年夜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名门望族。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3

  周槐周槐生长在灵石县石膏山脚下的西许村中,树高约18米,围径7米有余。据清乾隆39年(公元1774)碑文记载,此槐为村民公产,相传植自周初,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古槐躯干中空,树洞可容数人,但依旧生机勃勃,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颇具风采。该树比介休“秦柏”的树龄要长得多,而可与晋祠的“周柏”比高下。

  石膏山石膏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北距太原一百八十五公里,雄居太岳山北段,处晋中、晋南和晋东南三地交界处,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为山西境内一座风光旖丽的名山。石膏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六十平方公里的风景区之内,青山环绕,绿水长流,林木葱笼,鸟语花香。它不仅有雄伟秀丽的山光水色,有姿态万千的石钟乳溶洞,有古朴别致的佛寺梵刹,而且有比较完整典型的森林植被,有丰富多彩的树木花卉鸟兽资源。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傅山游览此山后曾题留“山林野趣”四字,道出了石膏山风光的特色。

  天石天石(亦称为“灵石”或“天星”),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宾馆西侧的陈列馆八角亭内,是全国著名的第二大陨石。天石,满身孔洞,状若靠椅,而又不规则,“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露出地面的部分高达1.6米,底部直径1.5米,体积2.4立方米;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体积究竟有多大,迄今仍然是个谜。传说,日本侵华时期,一个叫山口大荣的日本军官,企图把灵石运往日本,但号令士兵连挖数日不见根底,于是只好作罢,而后便再无一人刨根问底了。灵石为天外之物,何时降落人间,史无记述,据《灵石县志》载,此石为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北巡太原傍汾开道时所获。相传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今已不存)。其时,文帝以为灵瑞,遂赐其名为“灵石”,并榜旨割介休西南地与霍州之北地建设县治,以石命县,取名为“灵石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灵石”因隋文帝赐名而名传千古,因其不同寻常而富有神奇色彩。相传灵石县城的原状是一艘大船,“灵石”则在桅杆处,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来,大船必覆,但因灵石能“镇水灾,捍城垣”,“显灵秀之气”,水即蜿蜒南下。旧时,由于种.种说法,灵石被当地百姓尊为“神石”,每逢过年过节,附近乡民便纷纷前来顶膜礼拜,祈求好运。随着科学的发展,“神石”之说已成为传奇。天石,经科学化验结论,实为一块铁陨石。其硬度为5.5-6.0,有磁性,主要成份为铁,含量达96.17%,其余还有镍、钛、锰等,含量均不达1%,外部体积之大,仅次于乌鲁木齐博物馆陈列的铁陨石。“天石”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右边是豪华舒适的灵石宾馆,左边是直通大运公路的汾河大桥。园内存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蒂真迹,还有碑刻“晋省地域全图”及三个展览厅,如果您来灵石旅游或途经这里,一定不要忘记到“天石”景点一游。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4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郭嘉伟,也可已叫我小郭导游,我今天带大家参观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20xx年初,被评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它建筑在清朝,它传承5020xx年的历史,20xx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共有2078个房间。

  大家看到的每个台间上和柱子上都有成双成对的狮子在滚绣球,俗话说的好,狮子滚绣球,越滚越富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狮子滚绣球,好事儿在后头,我也希望大家越来越富有。

  现在我们来到了王家的后花园,这里曲水流觞,百鸟花香,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这里是人们来这里乘凉玩耍的地方,这里地形比较高,从这里的长城向远眺,可以看到一大部分王家大院的景色。

  好了,现在开始自由活动吧,我要留下几个注意事项:不可以破坏花木,不乱丢垃圾,不破坏公物,以防小孩儿和自己的行李丢失,祝大家玩的开心。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5

  百尺楼灵石县城西南九公里处有个夏门村,夏门村依山傍水,汾河从东向南绕村而去。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夏门出过一个为官清正,敢于为民伸冤的清官名叫梁中靖。养育梁中靖的梁家,是清代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百尺楼是梁家的建筑物之一。该楼削山为靠,面临汾河,创建于清初,。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穿廊。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百尺楼”。楼下部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奇特而雄伟。每逢春日,登临百尺楼顶,远眺东山,艳阳高照,万道光芒;俯视汾河,波涛滚滚,汹涌奔流;汾河两岸,田野阡陌,杨柳婆娑,一派奏景象。这就是灵石八景中的“夏门春晓”。现在,“夏门春晓”石刻仍完好地镶嵌在楼北石壁之中。

  介庙介庙亦称为介子庙,位于马和乡张嵩村东。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今介休绵山)。后来晋文公率人来绵上寻访介子推,焚烧山林,逼其下山,他不愿出山,与母亲相抱烧死。晋文公以棉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后世称绵山为介山。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后三天禁火,故清明又称“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后世在介子推墓前建了介庙。规模宏敞的介庙被侵华日军毁坏。介墓封土已残,周围残栏尚存,占地面积为50平方米。介庙周围原有大片松柏林,此处柏树木质红润细密,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砍伐掠走。古代灵石八景之一的“介庙松涛”已不复存在。介庙、介墓遗迹尚存。

  何氏宗祠何氏宗祠位于县城东13公里静升镇集广村,系集广村何姓族人的祠堂。何氏宗祠始建于何时,无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何氏宗祠占地面积为60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正厅、过厅、东西厢房和戏台等。多年来,宗祠一直为生产队办公和仓储用地,加上族人极力保护,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据集广村?何氏族谱?记载,何氏家族先祖来自河南大石桥,与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家同出一源。明朝,先祖何资携弟从河南迁来灵石,何资定居于集广村,其弟定居于两渡村。两渡何家历代耕读传家,仕途腾达,名人显官众多。清代文臣何乃莹、武将何道深均功绩卓著,声钶远扬。集广何家已传24世,人丁兴旺。过去,每逢冬至、春节,举族聚集宗祠,行祭祀之礼,以示不忘祖先。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6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7

  石牌坊石牌坊位于静升村中部,又名“孝义坊”,是清代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的祠堂-孝义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顶石脊石兽,石斗拱石匾额,还镶嵌以镂空的石图案。坊高7.36米,宽13.49米。底部的10头石狮,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左右长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联,有楷有篆,古奥深沉。顶上“孝义”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学士翁方纲于乾隆乙已(1785年)夏日所书。王家当年共有石牌坊15座,只有此一座幸存下来。孝义坊北面为孝义祠,建筑面积428平方米,分上下两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面窑洞3孔,两帝有廊庑,由此与上院相通。上院218平方米,正屋供奉祖先,南面小戏台与祭祖堂相对,戏台两边有优伶用的耳房,院东西亦为廊庑。孝义坊与孝义祠系王家十五世王梦鹏所建。王梦鹏事父母至孝,孝名卓著,远播朝野,倍受颂扬。

  文庙文庙位于静升村中部,据明朝万历(1573-1620)本灵石县志记载,静升文庙系元代至顺3年(1332年)所建,占在面积为42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影壁和魁星楼。影壁,壁面为18.19平方米,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龙门肃立于云海之间,青龙奋爪翘首,气势轩昂;浪花间游动着一尾大鲤鱼和七尾小鲤鱼,维妙维肖,生动逼真。魁星楼,高20米,建于瓮门高台之上,六角三层砖木结构,重檐飞翼,高耸巍峨,气势雄伟壮观,庙内有古柏6株,石碑数通。1996年,静升文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静升文庙进行了精心维修,整旧如旧,焕然一新。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8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9

  王家大院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王家大院。推开王家大院这扇厚重的大门,近720xx年历史的晋商文化长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这片苍劲古卓的建筑群落负载着千百年华夏文明的映迹,深深的凝结在锦绣三晋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许多称谓,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华夏民宅第一宅,还有蜚声遐迩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所以有人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冲沟分为东西两片。各自建有城墙,修有城门,砰然两座森严壁垒的大城堡,靠石拱桥连接,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两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东边的大院是东堡院,也称高家崖,为17世纪王汝聪,王汝城兄弟兴建于嘉庆十年,也就是1820xx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1728平方米,共26个院落,212间房屋,建筑特点是背阴抱阳,背山而水,阴山构筑,依山重叠,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凭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则因建筑的韵律而生气势。走进王汝聪的住宅大门,可以体味到极高的文化品味,使我们能联想到王家的身份,走过联系与分割前后院的夹道,穿过垂花门,主人生活的区域便趁现在我们面前。上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楼上则是为小姐特设的绣楼,这种布局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上,使长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别,充分显示了大院建筑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边的桂星书院、花园院虽然不大,却也十分幽静,奇花异草使人心旷神怡,即使在封闭的院内,仍可登高俯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养性,吟诗作对的好地方。还有夹院是上学的私孰,可见主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的确王家有不少子孙从此走上仕途。东部是厨房院,前中后三个院落,里外共七道门,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门,进不同的餐厅,由此可见,连吃饭庄户人家都是有讲究的。过了石桥,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东堡院120xx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间,19800平方米,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因只有一个堡门,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门堡。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鹅卵石铺成的龙鲮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街分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一条纵街和三条横街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呼应,互相联系,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国民居艺术馆的名义正式开放以来,这个久藏深闺的室内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渐为人们关注与赏识,这个在中国大地,独处一隅乡间的闺院,确实令人反复吟哦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10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11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篇12

  王家大院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王家大院。推开王家大院这扇厚重的大门,近720xx年历史的晋商文化长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这片苍劲古卓的建筑群落负载着千百年华夏文明的映迹,深深的凝结在锦绣三晋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许多称谓,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华夏民宅第一宅,还有蜚声遐迩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所以有人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冲沟分为东西两片。各自建有城墙,修有城门,砰然两座森严壁垒的大城堡,靠石拱桥连接,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两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东边的大院是东堡院,也称高家崖,为17世纪王汝聪,王汝城兄弟兴建于嘉庆十年,也就是1820xx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1728平方米,共26个院落,212间房屋,建筑特点是背阴抱阳,背山而水,阴山构筑,依山重叠,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凭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则因建筑的韵律而生气势。走进王汝聪的住宅大门,可以体味到极高的文化品味,使我们能联想到王家的身份,走过联系与分割前后院的夹道,穿过垂花门,主人生活的区域便趁现在我们面前。上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楼上则是为小姐特设的绣楼,这种布局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上,使长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别,充分显示了大院建筑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边的桂星书院、花园院虽然不大,却也十分幽静,奇花异草使人心旷神怡,即使在封闭的院内,仍可登高俯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养性,吟诗作对的好地方。还有夹院是上学的私孰,可见主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的确王家有不少子孙从此走上仕途。东部是厨房院,前中后三个院落,里外共七道门,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门,进不同的餐厅,由此可见,连吃饭庄户人家都是有讲究的。过了石桥,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东堡院120xx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间,19800平方米,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因只有一个堡门,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门堡。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鹅卵石铺成的龙鲮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街分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一条纵街和三条横街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呼应,互相联系,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国民居艺术馆的名义正式开放以来,这个久藏深闺的室内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渐为人们关注与赏识,这个在中国大地,独处一隅乡间的闺院,确实令人反复吟哦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精选12篇)有关山西王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篇1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湖南省各景点导游词大全
    湖南省各景点导游词大全

    湖南省各景点导游词大全【精选7篇】工作中写湖南省各景点导游词必不可少,快来写写看吧。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时常需要...

  • 2023年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完整版
    2023年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完整版

    2023年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完整版8篇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怎么写?看看吧。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通常需...

  • 广东各地方景点的导游词范文
    广东各地方景点的导游词范文

    广东各地方景点的导游词范文【优秀8篇】其实写广东各地方景点的导游词并不难,来看看吧。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时常需要...

  • 秦始皇兵马俑讲解导游词范文
    秦始皇兵马俑讲解导游词范文

    秦始皇兵马俑讲解导游词范文7篇是时候写秦始皇兵马俑讲解导游词了,快来看下吧。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