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更新时间: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

  吾师道也 (道理)

  师道之不复 (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篇3

  一 师说

  一、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 重点、难点分析

  (一) 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 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 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1.flasn影片《锦瑟》.

  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

  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

  (上述问题回答时,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可适时让其它学生评点朗读,然后再读出相关语句。)

  生:我喜欢“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句,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宁静的美。

  师:这一段描写春雨非常细致的,有正面描写,是什么?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针”。

  师:还有侧面描写,是什么?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为什么天很晚了,又下着雨,农民还在地里工作,他们不觉得辛苦吗?

  生:他们被春天的气息所陶醉了。

  生:他们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到幸福的生活。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他们今天的工作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生:他们在雨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这场春天的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丽的明天,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也许明天当你推开窗户,你将看到一个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天。请全班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该段文字。

  以上部分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品味教学设计>文章语言,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深层涵义。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这一步是训练学生朗读技巧的关键步骤。对于课文的各部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有的可以让学生单独朗读,有的可以让全班齐读,用不同的方式突出朗读的要求。

  四、质疑探究:

  师:文中还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划出来,与同座位交流一下,如果仍无法理解,就提出来。

  (学生讨论)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中,“粉的像霞”比喻是否恰当?这两个比喻是否重复?

  师:问得很好,霞不也是红色的吗?你见过粉色的霞吗?这些写好吗?你们觉得如果换几个词来形容好吗?

  生:如果换了词感情色彩就不强了。……

  师:(总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一种变化。先用最纯粹、最热烈的颜色来写春的色彩,用色彩表现春的活力。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写是否符合实际?

  师:对,这不是太快了吗?

  生:这是想象。……

  师:(总结)通过想象把春花秋实联系了起来,也是对明天的美好憧憬。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像花针”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师:对,花针不是很重的吗,怎么会象雨丝呢?用花针是为了表现雨丝的什么特点?

  生:让我们想象到了雨丝的在灯光中的闪亮。……

  师:(总结)表现了雨丝闪闪发亮的特点。

  ……

  师: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字概括春天的特点?

  生:……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第三段中总结出几个词对春天进行概括:新、美、力。

  师:这几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这几段话给人什么感受。

  生:充满感情,有力。

  师:这三个句子层层递进,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也就是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这种感情。

  通过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为下面的迁移训练打好基础。最后通过朗读结束全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五、迁移训练:

  师:本文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生:因为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有冬天的画面,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

  (学生观看画面)

  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雪的时候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象什么呢?雪睛了,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象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句子)

  生:大雪覆盖了周围的小山,好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

  师:你说得很好,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怀中的城市说:‘安心睡吧,这准保暖和。’”。

  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阳光下闪耀。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阳光下仿佛闪耀着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

  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要求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指点学生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语,通过教师的评点,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更好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作用,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如何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本篇课文应当以读为,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书上评注相关的解释和评论。而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

  本文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美文的范例,而本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品味美以及如何创造美。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而这种美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体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欣赏修辞手法并且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为主。而单纯的讲解重点语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因此,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品味教学设计>文章的语言,再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深入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深层涵义,最后通过质疑的形式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练习,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要组织学生探究内容,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教师随时随地都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分析。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2022高中毕业生谢师宴主持词

党辉铸师魂——教师“七一”献礼演讲稿

高中必修一《西风颂》优质教案

高中1000字的教师节读后感:《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高中一年级开学典礼发言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

小学一年级拼音教案设计方案本

高中毕业谢师宴发言稿

高中教师开学第一天演讲稿范文

高中必修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5篇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或者说是预防为主的理念必须贯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禁毒...

  •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5篇需要家长们积极承担起禁毒的责任,密切与孩子的沟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如...

  •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6篇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毒品和不良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5篇禁毒工作一定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也能够远离毒品,学会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