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研究分析
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研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为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服务客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具备的技能、技术和技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1]xx年,国务院总理xx提出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范畴,强调了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现代政府的建设,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政府的公共能力建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差异较大等问题,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形成困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运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进行资源的再配置,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核心内容,所体现的就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对于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很大程度上是指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各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设能力,既能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次,政府的公共能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政府的公共能力建设,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现代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同时又强调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性环境,既有利于我国投资环境的优化,也是走向世界的基础与保障。[2]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的现状
“我国将投入大约1 200亿元资金,用3年左右的时间,恢复重建汶川地震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通过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和各行业建设标准,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xx年11月,中广网(北京)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无论是灾害地区的重建,还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朝着服务型政府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各级政府对于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有效实践。例如我国广东佛山打造了“公共服务超市”,启动无线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形成生育、户籍、婚姻、纳税、社保、医保以及水、电、煤费用查询与缴纳等众多公共服务“货品”,通过前置页面的导航功能,市民可以自主定制各类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让市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
但是,据《xx年中国公共服务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征,同时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平性也有待提升,具体分析如下:
1. 总体水平偏低。《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xx》显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偏低。一线城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的公共服务综合绩效达到良好。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较为发达省市仅为一般等级,我国的大部分省市区仍处于低级水平。同时,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水平普遍偏低。
2. 地区发展不均衡。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城乡公共服务情况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较之城市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据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数据:我国城市的每千人口病床数量是农村的4.22倍,城市普通中学高学历教师比例几乎是农村的2倍,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52倍。[3]公共服务建设的地区发展差异,可能是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公共服务意识偏低。由于长期受传统政府模式影响,公务人员仍有“官本位”、“官重民轻”等思想,没有实现从“命令角色”到“服务角色”的转变,造成公务人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参与热情和信任感。
4. 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虽然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和文件,以此推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设,提升其建设能力。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并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机制来保障服务。部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政绩,单方面走经济发展的道路,或者仅做短期可见政绩效果的城市基础建设、道路维修等公共服务,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
5. 公众参与决策率低。在公用事业中,仅有12.7%、14.4%和21.7%的人表示政府在电力、自来水和燃气服务决策前主动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过老百姓意见(如图1所示),政府提供给人民的参与渠道太少,公民在公共服务决策中没有机会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4]另一方面,仅有39.2%的人认可这种参与活动的效果,23.1%的人认为政府是在走流程而已,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公众参与决策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因素,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而我国民主多元参与机制仍然不够成熟,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决策活动太少。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的途径
1. 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公共服务基本可概括为以下八大类: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一般公共服务等。要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必须全面完善服务内容,从整体上保障公共服务的完整性。中央政府主要做好公共服务的范围划定、标准制定以及监督评估等工作,地方政府负责服务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改进,加大实施力度。
2. 推进公共服务公平化、均等化。“xx”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旨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实现。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化、均等化,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水平,加大对农村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支出,扶持提升其公共服务建设的能力,建立相对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些重大民生项目,如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要及时延伸至农村,保障重点公共服务项目的覆盖,缩小城乡差距。例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将保障房政策推广至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3. 树立“以人为本”公务人员服务意识。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因此,在不断强化公务人员服务意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对其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4.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制度。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应当配备专门的公共服务建设部门,在地方政府的职能设置中,增加社会公共人事管理与服务这一重要职能。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丰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式来提升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并建立健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建设,完成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5]
5. 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拓宽有效参与渠道。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提供良好的参与通道,如发展社区公共组织及网络技术,建立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开展各类公共服务项目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了解并解决各类公共服务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上文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研究分析相关文章:
★ 坚持“四化” 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 示范村建设方案
★ 建设合同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研究分析
上一篇:期末梦想树活动策划书
下一篇:德育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