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会发言稿:行动就有收获
一、听课随想
令人欣喜的发现:
只要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就开始变得兴奋,投入度、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
思考1:如何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目前我们课堂中的做法:教师示意学生举手发言。因为举手的一般是性格外向或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发言的机会往往被少数人抢占。性格内向、成绩普通的学生因为缺乏主动,往往被忽视,成为旁观者、陪衬者。
如何避免以上现象?
教师点到组别,请小组指派代表发言,同时指派专人做好组内成员发言次数的记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或有目的地点名请学生发言(你可以让小组中的一个或两个学生回答问题,解释小组的推理过程,或者演示)。总之,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表演的机会。
《中学课堂管理》——
弗雷德:给每个组指派“流程控制人员”和“观察员”很有用。这些人负责让每个组的活动顺利进行,例如,这个人可以调控每个人发言的次数。在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流程控制人员就能够用小组使用过的数据来评价小组的合作能力。
思考2:教师如何指导、调控以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一是要明确指令,即合作任务、目标,应具体清晰,可以利用投影仪呈现,可以口头说明(不过,口头发出指令,易造成“过耳不留”);对此,备课时就要做好周密的思考。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巡视、观察、倾听,也就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每一个组员在做什么,是否按要求在合作或讨论,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点拨;不能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做其它的事,比如,板书,站在讲台后低头看教案,或无目的地转来转去。
三是重视评价。既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又要注意终结性评价;既要注意整体评价,又要注意个体评价;既要注意合作成果评价,又要注意合作过程评价。个体评价往往是即时的,整体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结束之后的。
李炳亭:教室墙壁上一定要有专门的“小组表现评比栏”。任何一节课,哪怕是“复习课”,都必须评选出表现卓越的小组,“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评价”
思考3:何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形式为内容服务。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之一。备课时要思考:教学的内容是否有合作的价值和必要?学生能自主解决的内容,教师就不要采用合作的形式。
二、后阶段工作
1.新增实验班级【七(1)、七(4)、七(6)】开始对学生进行动员、宣传、科学分组,同时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疑惑、思考,最好形成书面。
分组尽量不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容易导致同组同质、异组异质。《中学课堂管理》——不加干涉的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和那些与他们相似的人接近。
2.组本研修从执教者到参与者,一切都要围绕主题:备课时要思考,说课时要思考,听课时要思考,评课时要思考。教后的反思也一定不能脱离主题。实验领导小组核心成员,尤其是行政人员,要深入组本研修活动——不是说要指导,而是要积累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能不能走远?第一,需要实践,真心实意的实践,不是行政推动下的无奈之举,靠行政强行推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不推就不动了嘛;第二,需要理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理论上的认识,就不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掌握教育技巧。”理论从哪儿来?来自实践对实践的不断思考,来自对书本的不断学习。
3.尝试让小组合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英语为例,词汇的读、写可以组内成员互教、互查;作业、练习的纠错,可以发挥组长或组内成绩优秀学生的作用。《中学课堂管理》——研究一直表明,为同学解释问题对自己的成绩很有帮助;换言之,学生解释得越多,他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谁负责教,谁负责查,谁负责纠,他们的履职情况,可指派专人做好评价。
班级管理等方面也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我们的实验班已做了积极尝试,已初见成效。
☆为什么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它会给我们老师和学生带来什么?我们需要追问。但我们在没有获得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之前,不妨记住布隆伯格的话:“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会走到什么地方——那又怎样呢?哥伦布也不知道他会走到哪里。关键在于,我们正在前进。”
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会发言稿:行动就有收获相关文章:
★ 高三研讨会发言稿
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会发言稿:行动就有收获
下一篇:民族宗教局长任前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