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教育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
作者:张曦
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
——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
一、概况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本次教育考察团由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士力任团长,团员有: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清坤、市政府教卫文体处处长胡国权、市教育局高校招生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徐慧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毕祗源、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张骏乐、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院长陈宁军、宁波市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惠敏、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听介绍、观校园、进课堂以及与当地师生的直接交流等形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具体的考察和交流,从而汲取其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在澳、新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南威尔士洲教育培训部和昆士兰洲教育艺术部有关负责人对澳大利亚及两个洲教育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奥克兰大学、悉尼技术学院、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等学校,感受了悉尼大学的校园氛围。团员们一致感到:这次考察时间虽短,参观的学校也不多,但是收获颇丰,对我们今后从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由于考察时间的关系,本报告主要介绍对澳大利亚教育的感受。
二、澳洲教育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近年来,澳大利亚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属于最高档次一类。
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各州与地区政府负责教育,联邦政府则是提供资金和参与制定政策的合作伙伴。投资教育的还有个人、家庭和民间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系统,分为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专科2-3年及大学3-6年(例:文、商、理科需3年,工科4年,法律4-5年,而医学则需6年)。
虽然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最近公布的,由连续20年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正处在大踏步上升的阶段,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承认的话,那么,其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发展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已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并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有专题阐述)。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澳大利亚高等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课程特点是更加注重面向就业需要,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更大。
考察团一行通过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介绍,与在澳中国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十分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的综合国力属于发达国家之列,并正日益提高。对此,不少澳大利亚人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其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有:
⑴ 教育普及程度,适应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有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在15年前大部分学生上完十年就不再上学了,而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四分之三的人会继续完成高中(包括参加TAFE的培训)的学业。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⑵ 政府重视教育,确保了教育经费的需要。看一个国家对教育是否重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多少。近年来,澳大利亚在这方面增长十分迅速,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就已达到了占GDP的5.46%;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
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者在校园里建立一个健身房等。一些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悉尼技术学院汽车系的设备,都是由各汽车厂自愿捐助的。
⑶ 大力发展职教,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当,且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全国现有TAFE学院2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在校生有130万人。国家训练局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我们的了解,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第一,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在国家训练局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设有21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这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
行业培训咨询组织经过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很多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岗位,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预测表明,未来十年对拥有职业资格的就业人员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在劳动就业领域,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就业人员正在取代那些无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低的就业人员。这些事实使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了很好的就业前景,从而提高了职教的社会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需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后,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有的TAFE学院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办学基础相当雄厚,但并没有升格为大学,这与职业教育地位较高、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并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很大关系。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有的行业(例如会计)正在与国际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据此制定出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
第二,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职教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例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证书Ⅰ和证书Ⅱ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
第三,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证书框架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第四,建立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这是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的。TAFE学院的教师全部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l-2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l-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第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是TAFE学院的拥有者,但每年向学院拨款时,是以教育和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的姿态出现的,即采用高效率的商业化方式。哪一个学院教育和培训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得证书的比例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即向哪一个学院拨款。这种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企业的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加该市场的竞争。这种管理模式促使学院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目前,TAFE学院中出现了相互合并现象,就是学院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表现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鼓励TAFE学院进入市场,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从一定意义上讲,TAFE学院不仅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而且是“经营实体”。
2.在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澳大利亚学校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一进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充满灿烂笑容的学生们,他们在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的也带着大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书本,而是各种玩具。见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的外国人,他们会用日文或中文向我们大声问好。在教室里,在校园里,校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活动中,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前文已述,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求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
学校教育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学校发展的问题上则做到了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强化师德的要求(教师录用前须到警察局了解,必须没有不良记录方可录用)。对已任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妥善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澳大利亚曾是一个实行精英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和均衡化了。
昆士兰州教育艺术部的Len Willis先生在向我们介绍的过程中,时时都在体现要在本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昆士兰州幅员辽阔,所属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为了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首府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州教育部提出了许多扶助政策,提高那些地区的教育水准。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精英学校。对于这些学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了任其发展的策略,既不强迫取消,也不在经费或其它政策上对其网开一面,而是完全享受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标准。在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时,也绝不纯粹以升学率等因素来评价学校,使各类学校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4.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余,除了政府下拨的经费,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
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简易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各种体育运动。我们看了,不禁连声叫好。因为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样一个简易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是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很多的。
悉尼技术学院是一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盛誉的TAFE学校,那里也没有看到很多豪华的设施或特别昂贵的设备。听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过时的、陈旧的书籍全部处理掉了。他说,学校不必成为藏书楼,万一要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完全可以到市图书馆去。我们发现,该图书馆用于师生检索的电脑数量不会超过一百台,据说配置也不是最先进的。学生使用电脑都是预约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从这个事例,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的“够用”原则。
5.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了环保意识和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踏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向威灵顿转移的过程中,车窗两边尽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画般的田园风光,就像WINDOWS XP桌面的图像。
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景色。每个城市都有让人着迷的地方:堪培拉四季树茂花繁、绿草如茵,704公顷的格里芬湖四周风景如画,“花园首都”当之无愧;悉尼风帆形的歌剧院,屹立于贝尼朗岬角海湾上,1149米长的单拱大桥横空出世,与码头老区的旧式建筑及现代高楼交相辉映,让人百看不厌;植物园公园占市区面积1/4的墨尔本到处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与澳大利亚人交谈,环境美是他们最感自豪的地方。
同样,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城中有校,校中有街,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之所以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这两个国家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非常高,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
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Jenni Shipp女士介绍,在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因此,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让政府的决策变成人人自觉执行的方针,这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三、通过考察对我们的启示
1.要更加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强的人才支撑。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政府,则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要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在GDP的比例)。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
2.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科学而先进理念的行动。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方面也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学校应该向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等服务,而学生则是接受服务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第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要真正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近年来,“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的成绩,仍然被人们当作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传统的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3.要更加注重办好职业技术教育
⑴各级政府要在重视高教、普教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切实按社会的需求来宏观调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改变办学实体功能单一、管理封闭的现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真正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来兴办职业学校,切忌把职业学校办成另一条高考“独木桥”。要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的就业要求,促进就业前的培训市场更加兴旺,以满足国民就业或从业的需要。
⑵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社会各界都能看到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要切实扭转目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观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强化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⑶职业学校自身要树立信心,办出质量和特色。作为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一方面要树立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办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对担任专业课的教师应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几天,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使专业教师可以了解新信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提高他们设计与开发教材的能力以及灵活施教的本领,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2004-12-7
(执笔:张 曦)
作者:张曦
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
——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
一、概况
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本次教育考察团由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士力任团长,团员有: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清坤、市政府教卫文体处处长胡国权、市教育局高校招生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徐慧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毕祗源、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张骏乐、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院长陈宁军、宁波市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惠敏、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听介绍、观校园、进课堂以及与当地师生的直接交流等形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具体的考察和交流,从而汲取其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在澳、新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南威尔士洲教育培训部和昆士兰洲教育艺术部有关负责人对澳大利亚及两个洲教育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奥克兰大学、悉尼技术学院、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等学校,感受了悉尼大学的校园氛围。团员们一致感到:这次考察时间虽短,参观的学校也不多,但是收获颇丰,对我们今后从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由于考察时间的关系,本报告主要介绍对澳大利亚教育的感受。
二、澳洲教育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近年来,澳大利亚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属于最高档次一类。
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各州与地区政府负责教育,联邦政府则是提供资金和参与制定政策的合作伙伴。投资教育的还有个人、家庭和民间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系统,分为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专科2-3年及大学3-6年(例:文、商、理科需3年,工科4年,法律4-5年,而医学则需6年)。
虽然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最近公布的,由连续20年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正处在大踏步上升的阶段,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承认的话,那么,其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发展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已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并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有专题阐述)。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澳大利亚高等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课程特点是更加注重面向就业需要,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更大。
考察团一行通过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介绍,与在澳中国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十分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的综合国力属于发达国家之列,并正日益提高。对此,不少澳大利亚人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其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有:
⑴ 教育普及程度,适应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有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在15年前大部分学生上完十年就不再上学了,而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四分之三的人会继续完成高中(包括参加TAFE的培训)的学业。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⑵ 政府重视教育,确保了教育经费的需要。看一个国家对教育是否重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多少。近年来,澳大利亚在这方面增长十分迅速,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就已达到了占GDP的5.46%;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
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者在校园里建立一个健身房等。一些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悉尼技术学院汽车系的设备,都是由各汽车厂自愿捐助的。
⑶ 大力发展职教,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当,且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全国现有TAFE学院2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在校生有130万人。国家训练局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我们的了解,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第一,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在国家训练局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设有21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这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
行业培训咨询组织经过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很多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岗位,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预测表明,未来十年对拥有职业资格的就业人员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在劳动就业领域,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就业人员正在取代那些无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低的就业人员。这些事实使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了很好的就业前景,从而提高了职教的社会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需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后,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有的TAFE学院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办学基础相当雄厚,但并没有升格为大学,这与职业教育地位较高、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并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很大关系。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有的行业(例如会计)正在与国际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据此制定出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
第二,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职教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例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证书Ⅰ和证书Ⅱ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
第三,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证书框架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第四,建立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这是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的。TAFE学院的教师全部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l-2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l-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第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是TAFE学院的拥有者,但每年向学院拨款时,是以教育和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的姿态出现的,即采用高效率的商业化方式。哪一个学院教育和培训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得证书的比例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即向哪一个学院拨款。这种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企业的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加该市场的竞争。这种管理模式促使学院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目前,TAFE学院中出现了相互合并现象,就是学院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表现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鼓励TAFE学院进入市场,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从一定意义上讲,TAFE学院不仅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而且是“经营实体”。
2.在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澳大利亚学校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一进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充满灿烂笑容的学生们,他们在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的也带着大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书本,而是各种玩具。见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的外国人,他们会用日文或中文向我们大声问好。在教室里,在校园里,校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活动中,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前文已述,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求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
学校教育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学校发展的问题上则做到了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强化师德的要求(教师录用前须到警察局了解,必须没有不良记录方可录用)。对已任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妥善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澳大利亚曾是一个实行精英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和均衡化了。
昆士兰州教育艺术部的Len Willis先生在向我们介绍的过程中,时时都在体现要在本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昆士兰州幅员辽阔,所属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为了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首府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州教育部提出了许多扶助政策,提高那些地区的教育水准。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精英学校。对于这些学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了任其发展的策略,既不强迫取消,也不在经费或其它政策上对其网开一面,而是完全享受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标准。在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时,也绝不纯粹以升学率等因素来评价学校,使各类学校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4.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余,除了政府下拨的经费,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
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简易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各种体育运动。我们看了,不禁连声叫好。因为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样一个简易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是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很多的。
悉尼技术学院是一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盛誉的TAFE学校,那里也没有看到很多豪华的设施或特别昂贵的设备。听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过时的、陈旧的书籍全部处理掉了。他说,学校不必成为藏书楼,万一要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完全可以到市图书馆去。我们发现,该图书馆用于师生检索的电脑数量不会超过一百台,据说配置也不是最先进的。学生使用电脑都是预约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从这个事例,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的“够用”原则。
5.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了环保意识和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踏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向威灵顿转移的过程中,车窗两边尽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画般的田园风光,就像WINDOWS XP桌面的图像。
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景色。每个城市都有让人着迷的地方:堪培拉四季树茂花繁、绿草如茵,704公顷的格里芬湖四周风景如画,“花园首都”当之无愧;悉尼风帆形的歌剧院,屹立于贝尼朗岬角海湾上,1149米长的单拱大桥横空出世,与码头老区的旧式建筑及现代高楼交相辉映,让人百看不厌;植物园公园占市区面积1/4的墨尔本到处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与澳大利亚人交谈,环境美是他们最感自豪的地方。
同样,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城中有校,校中有街,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之所以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这两个国家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非常高,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
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Jenni Shipp女士介绍,在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因此,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让政府的决策变成人人自觉执行的方针,这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三、通过考察对我们的启示
1.要更加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强的人才支撑。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政府,则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要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在GDP的比例)。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
2.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科学而先进理念的行动。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方面也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学校应该向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等服务,而学生则是接受服务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第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要真正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近年来,“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的成绩,仍然被人们当作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传统的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3.要更加注重办好职业技术教育
⑴各级政府要在重视高教、普教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切实按社会的需求来宏观调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改变办学实体功能单一、管理封闭的现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真正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来兴办职业学校,切忌把职业学校办成另一条高考“独木桥”。要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的就业要求,促进就业前的培训市场更加兴旺,以满足国民就业或从业的需要。
⑵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社会各界都能看到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要切实扭转目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观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强化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⑶职业学校自身要树立信心,办出质量和特色。作为职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一方面要树立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办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对担任专业课的教师应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几天,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使专业教师可以了解新信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提高他们设计与开发教材的能力以及灵活施教的本领,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2004-12-7
(执笔:张 曦)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作者:张曦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一、概况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2022年企业保安部工作总结
下一篇:(全国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