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
更新时间: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 ,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 "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 ,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 "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下一篇:经济师培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