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养的加强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1、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
2、课程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它的锤炼和引导
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必须充分重视这种价值。
本课程所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力图从儿童的生活情景出发,课程营造的世界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是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世界。
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而且要使它成为对儿童有乐趣的生活。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1、积极引导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2、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积极引导的必要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教育引导的需要。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
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1、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
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2、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1)重视儿童的经验与体验
(2)既学做人,又学知识学做事;在学知识、学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关照下,学知识学做事。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
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2、自主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3、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性教学。
二、 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思路
(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应当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追求
2、学校教育应当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3、学校教育应当保护和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活力
4、参与是儿童的权利
5、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6、低年级教育应与学前阶段相互衔接,构筑儿童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7、学校教育应当尊重并适应儿童能力的多样性
8、儿童的生活本身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三条轴线是:
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有爱心、有责任感地生活
智慧地、有创意地生活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
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2. 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 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依据多元线索以综合主题形式构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4. 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5. 品德与社会课负有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自信的、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
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
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主题):
§ 社会环境
§ 社会活动
§ 社会关系
三、 “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
1、 “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2、“两个支柱”,终身教育、全人经验。
3、 “一个杠杆”,现代信息技术。
4、新教材的追求
整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淡化学科体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发挥作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强调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能力比概念本身重要;强调实践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综合性和弹性(选择性和教材的非专业化);强调对课程的自主开发;强调时代性。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生活经验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丰富拓展教学过程
4、灵活充实教学内容
五、在不断追问中提升教学的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生活的简单罗列。忘记了教学目标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跑题 找朋友)
生活的锤炼与提升 (如何看待城乡教育差异 交通事故)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社会提倡的层面与社会允许的层面)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学生需要安全、和谐、愉快、健康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应当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既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生命过程)
以为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就是教学的高效益(是否真的高效率?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知识点的计量标准 可比广度 知识点除以课时单位时间,一节课不要太多。教学要有等待。学生生理、心理的能量守恒。)
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全体学生?
关怀而非冷漠
理解而非说教
尊重而非霸道
教师需要处理课堂小麻烦小纠纷突法危机的技巧
追问四: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五: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学科特点体验性、实践性)
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相关文章:
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上一篇: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军训心得
下一篇:2022交通银行员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