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其他范文>日记范文

跟岗日志 第六天

更新时间:

时间:12月6日

地点:广州白云区景泰小学

主持人:景泰小学教科处

活动主题:1、听课、学习;2、听陈建伟教授的讲座

主要内容:1、听课(a、柯子岭分校李翠玲老师《time fofschool》,b、景泰小学教导主任刘冬梅《难忘的一课》),学习;2、听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的讲座。

体会和收获:

柯子岭分校李翠玲老师《time fof school》我的意见:

值得学习之处:

  1、老师的口语讲得非常流畅,全堂课全用英语和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并且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讲中文,这样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学起英语来就比较容易。

 2、边学单词边学句型,把单词置于句型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老师先教单词、再教句型的传统教法。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单词和句型,从而进行灵活运用。

  3、学单词用实物展示,更利于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商讨之处:

 1、“寓教于乐”,特别是英语课,更应这样。本节课还没有完全放开,没有让学生和老师真正互动起来,没有完全把学生置于游戏中。

 2、关于本节课奖品的问题,老师给答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糖,这样做,我认为不太好:a、学校不允许带零食,老师却在班上发糖,导向不好;b、不是每节课都能这样的,常态课怎么办?难道每天老师都去发糖吗?

 3、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容量够过大,学生没能很好接受。

景泰小学教导主任刘冬梅《难忘的一课》我的意见

值得学习之处:

1、导入自然,且突出重点。特别是学生读课题是,老师反复强调“这是一堂什么课?”,突出了“难忘”这个词语。

  2、本节课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理解词语等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学生学到学习方法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真所谓“受之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很多学习方法非常好,比如略读课文要注意“导读的语言”,如何理解词语,如何分析自读课文等等。

 3、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先整体感知,再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抓住重点,把感情升华到高潮,在进行拓展延伸。

 4、老师善于抓住重点词、重点句去理解课文内容,去突破文章重点难点。

 5、引导学生把重要的东西(知识)用各种形式收集,学生自己建立“资料库”。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资料库可以以剪贴报、手抄报、博客、笔记本等新式。

 6、拓展延伸部分非常成功,更是把学生的感情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单元主题。

 7、班级建立博客交流,很有特色,值得学习。

商讨之处:

 1、学生的预习可以更多要求学生去解决字词,查字典词典,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哦,对课文进行理解,弄懂写了什么人,发生的时间等等内容,多对课文读几遍完全可以做到。这些解决了,课堂上只做一个“预习检查”,效果会更好,也便于节省时间。这样其实也是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听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的讲座的体会

重要语句摘抄:

 1、教师的角色的转换,不能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2、备课要为学生准备一个学习的路线。

 3、学习型的社会到了,老师不能满足只教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经验。

 4、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老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教学内容。

 5、我们的教学应该用学生的问题来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教学。

 6、推荐书目:《教育走向生本》《课堂教学的领导力》

 7、理解四大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反思式教学理论

 8、教学步骤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连贯,不要有很大的思维跳跃,中间要有过渡,要有衔接。

 9、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形”到“神”的过程。

 10、每一个教学步骤见有一个严密的关系,有逻辑的关系,不能颠倒。

体会:

  听了陈教授的课,联系跟岗学习第二天教育厅教研室杨建国《新课程语文标准修订情况》讲座,我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在网上了摘录了这些文章让自己有空好好读读,同时我也想就自己的观点谈一些看法,并以论文的形式写下来:

如何看待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兼与钟启泉教授商榷        如何看待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兼与钟启泉教授商榷
                                     解  特 例
文章摘要:由于教育与社会、教育教学内部之间的矛盾的存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值得商榷,在实践上也造成了混乱和危害。可以说,从xx年以来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方向是错误的,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
关键词:稳健的改革论  激进的改革论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认识论  教劳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将在《全球教育展望》xx年第9期刊登一篇名为《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的文章(以下简称《钟文》),文章中称“稳健的改革论”千方百计的阻挠改革、反对改革,是“保守主义”,并对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轻视科学知识的倾向断然否认,文章中还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方向上完全是正确的,作为一个“课程人”不能干扰改革方向。王策三先生已经撰文从事实上、从学理上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另外还有很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对此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一、“稳健的改革论”是否反对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众所周知的,是从来也没有人反对的。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高,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这种社会中的矛盾必然的反映到教育领域,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教育的需求。另外在教育、教学中,社会要求、儿童兴趣爱好与知识三者之间的不平衡从而造成了片面追求科学知识,忽视儿童的兴趣或者是重视了儿童的天性却忽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顾此失彼的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回避不了的。由于教育中这种矛盾的存在,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照顾儿童的天性,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是谁也没有反对的。我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必须改革。[1]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策略:一种是激进的革命论与稳健的改革论1,稳健的改革论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重视知识传授,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革,而反对新课程改革忽视我国的实际国情,断然与我国的传统教育割裂,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轻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做法。而在钟文中却把这种事实性的东西抛到了脑后,认为稳健改革论公然举起“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旗帜,否定已经成为国策的素质教育[2],稳健改革论实际上是一种“保守主义”,死抱“应试教育”不放,这真是黑白不分,滑天下之大稽。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指导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在实践中也造成了困惑和危害,是应该允许有质疑的声音的,而且也是很正常的,而不能认为有不同的声音就是反对改革,与改革唱反调,因为这不是意气之争,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恰当吗?
    新课程改革与80年代以来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断裂,分成“两股道”。从xx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轻视知识传授、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甚至否定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为特点,这是根本性的方向错误,是必须予以重视和批判的。在这一点上,很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已经广泛的发表文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种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方向的意见和看法,并没有得到新课程改革者的足够的应有的重视,并被他们认为这是在为“应试教育”辩护,是十足的保守派。
    “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现象的存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追求升学率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合理性与现实不可避免性,任何道义谴责、情感愤慨、善良愿望,都是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3]而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能够表征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我国教育界知名学者王策三先生已经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是值得改革者认真加以注意分析的,否则很可能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现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历史中产生,终究会在历史中消失。目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说明,在实践中积极的创造条件,遵循教育规律,积极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从法律上制裁社会腐败之风的盛行。实际上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的了很大的成绩。
    关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错误说法,王策三先生已经做了很深刻的分析。王策三先生并没有像钟文中所说的否定已经成为国策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赞成不是我国基础教育基本特征的“应试教育”,而是认为“应试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他已经从逻辑上论证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构成事实上的对立,而是人为的对立,并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说法与我国实施的20多年的基础教育不符,并且进一步分析指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混乱和危害。2而在钟文中,却对我国基础教育20多年的取之不易的成果于不顾,把“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危害任意夸大,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进行严厉的批判,仍然固执己见,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4]。事实上,从xx年以来实施的以“新理念”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实践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新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广大的中学教师拿到新教材后无所适从”;“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的老师,他们缺少教具,也没有多媒体,教材中大量所谓贴近生活的实例农村孩子都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怎么教了。”[5]。这是来自教学一线真正的声音,也是有权威性的声音,我们应该予以重视,而不能对此于不顾,激进改革派不是早就宣称,“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不合格”了吗?这不就是你们所谓的“新理念”在实践中破产的最好的证据吗?
三、新课程改革到底有没有轻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目前稳健的改革论与激进的改革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轻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在《钟文》中,对此大喊冤枉,认为这完全是混淆视听,无稽之谈,实际上真的如此吗?“稳健改革论”积极评价了我国2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思想而发展来的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为辅,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而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来看,也能看出要想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历经数次改动,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教劳结合”是一种原则,其实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形式是多样的,不简单是“教学加生产劳动”。[6]而教劳结合的原则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所进行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形式,而不是课上“应试教育”,课下“素质教育”,任何忽视、脱离科学知识的传授都不可能羽化出素质。而激进改革论认为“教学认识论”不是什么新东西,是从凯洛夫教育学那里搬来的[7],而且认为凯洛夫的教育学是斯大林式的专制主义的产物,新课程改革必须与凯洛夫教育学彻底决裂。我认为在这一点上钟文中至少在两个方面犯了错误。其一,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凯洛夫的教育学进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意气用事。在文革期间我们是吃过这方面亏的,文革以前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文革中又全盘否定,同样在对待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其二,教学认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体系,已经不是完全照搬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教学认识论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具有开放性的体系,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先进的思想理论,是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在教育理论上的具体表现。由于新课程改革断然否认了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而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混杂理论来指导新课程改革,从而否认客观知识的存在,科学知识的真理。而在活生生的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坚持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实践,而在教学方式上轻视甚至否认传授——接受的方式,采取师生间对话互动的形式,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学生的主体性也虚化了。这种忽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在制定课程目标上也有所体现,在新课改中提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而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钟文》中更是赫然地抛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为它是从苏联搬过来的,已经落伍了。众所周知,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以及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2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而它却居然被钟启泉教授否定了,岂不怪哉。这是坚持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逻辑上发展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理论都有某些片面的深刻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加以吸收,但是以此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却是有待商榷的。这种以轻视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在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完全另起炉灶”,“均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板块”;“代之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甚至连“平面几何”这个词都不见了,只许说“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讲授跳跃杂乱”[8]。以此看来,“激进改革论”名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实则已经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脱离了我国教育现实土壤。可见“稳健改革论”所说的新课程改革中轻视科学知识的帽子也并不是随便乱扣的,并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值得必须平心静气做下来认真商榷的,而不能动辄就以国务院、教育部的名义任意恐吓甚至棒杀来自理论界的不同的声音,对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的声音也不闻不问,这不是作为一个“课程人”应该具有的风度和气量,也是与我国的政策相悖的。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在5年来的实践中已经充分暴露了它的缺点,已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起了混乱;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在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还在延续着2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经验。“新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遭遇已经证明了以它为指导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是错误的,并且还将不断证明着它的错误和危害,并最终走向失败,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注释:
1  详情请参照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4.
2  详情请参照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m].北京大学教育评论.xx,3.

参考文献:
[1][5[8]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北京:教育学研究.xx,1.
[2][4]  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xx
[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m].北京大学教育评论.xx,3.
[6] 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m].教育学报.xx,2.
[7] 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xx,6.怎样看待新课程改革

 

宁乡四中 周文明

 

 

摘 要: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改的教学不是传统教学的翻版,也不可能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基础上全新套路,而是在遵循教学规律上的新旧教法的融合与提炼,是带着深深个性烙印的重组与整合。教学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真正的教学永远是多姿多样,异彩纷呈的。尝试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期待,通过较多的途径,让其尝试,撞击成功,铸就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培养目标 教学规律 灵魂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将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新课改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如何适应这一新有要求?处理好这一新型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培养具体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我国在普通高中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概念。

新高中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具体目标: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三是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建立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五是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新课改的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的新旧融合与提炼

1.教学不仅是给予,更应是期待

教学是给予,把规律性的东西直接给学生,这是没有疑问的,学生直接接收教师传授的前人的经验这个不错。新课改提倡的教学就不单单是给予,而应是在给予学生的同时要尝试运用激发、期待等方式,唤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亲手探究探究,亲自尝试尝试。大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期待。充分尊重学生的智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在能力,觉得这个太难那个太复杂,学生肯定做不来,因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这种新课程改革“好心”给抹杀了。尝试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期待,通过较多的途径,让其尝试,撞击成功,铸就成功。就算不一定能做到我们所预期的那么好,但也说不定会出现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些意外与惊喜。

2.教学不仅是传授,更应是放飞

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来传授知识,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个不能因为落实新课改而作简单的否定。但仅仅停留传授上,教学就会枯燥、单调,而失去艺术魅力,使学生由人变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希尔曾忠告中国学生:“除了学习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留点时间去梦想。”他认为把太多信息塞入大脑,会让学生没有时间放松,没有时间发展想象力。想象的天空星光灿烂。而要看到这星光灿烂的情形,还必须让学生要有一双腾飞的翅膀。新课改,就是要想方设法放飞学生,鼓励学生能飞起来,让他们自由翱翔,我们教师再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只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不能简化成一个只会组织考试、阅卷的机械工具。我们要多吸收新鲜的东西,勤琢磨,敢创新,做学生心灵的朋友,乐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爱因斯坦曾坦言,他从不记书上查得到的东西。他是要为脑袋腾出足够多的空间来,好让他横生妙思、自由飞翔。

3.教学不仅是解读,更应是点燃

新课改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解读是必要的,但只停留在喋喋不休的解读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尝试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曾听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内地听一堂优秀教师的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满意的答复。该讲的都讲到了,没有什么疏漏,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相当完美。课后,执教老师、陪同的领导都感觉良好:给中国人争了面子。当征询美国教育同行的意见时,他们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懂了,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根本没有促进学生发展,没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这不过是一次师生同台的表演,表演了中国课堂教学的过程,表演了中国公开课的做秀成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于强调规范、标准,在整齐划一中消弭了教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追求共性中扼杀了教师的教学特点,在强调同一标准时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确实,时到如今,光讲解难以完全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改的教学还应创设一个释放学生心灵的场景,让学生在思维的交锋中,情感的碰撞里,实现真正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辨,结论让他们去得。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一同成长。这里“愚公移山”可能并不是惟一的好办法,“相对论”也并非不可超越。在这个意义上,“释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结论总是暂时的,探索无止境,并达到观点的交流直接丰富学生自己的思维,促进认识的发展。让学生亲历领悟和体验,因为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新的课堂教学更应促进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并进与发展,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超越。

4.教学不仅是说教,更应是呵护

教师们都把竭尽所能的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指点,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成天干巴巴的说教与严格要求中,有时会适得其反。如若尝试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痛苦和烦恼,给些呵护,会比说教更具有教育性。

在《人生的偶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她十六岁时,很平常,学习下等,常和一些社会上打工的女孩混在一起。那时她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一次期中考试前,她得知另一所学校已经考过,于是得到了一张试卷。她几乎把它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只能考30多分吧,但那次她考了全班第一。让她没想到的事还在后边,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只有老师表扬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更好的成绩。那一刻,她差点流泪了,她没想到老师相信她,况且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奋,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从那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发了疯一样开始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久,她的学习成绩果然跃居全班第一。一年后,她考上重点高中。三年以后,她考上了北大。几年之后,她去美国留学了。十几年后她回母校作报告,说了自己的故事。当时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师对她说了真相:“孩子,当时我就知道你是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但我想,也许你能从此发愤,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那一刻,她的泪水流了下来,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那个最明白她的人,没有把她当贼一样揪出来,而是给了她鼓励,让她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真心佩服这位老师,竟用如此的谎言编织了一个教育的意外精彩。只要我们心中蓄满爱,悉心呵护学生的自尊,我们也会上演出教学精彩的乐章,也许一个不起眼的教学细节,能从此改变学生的整个人生。生命需要呵护,呵护孕育着创造。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应是盛知识的口袋,不应是考取分数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更需要具体地理解与信任、宽容与呵护。

我认为,新课改的教学不是传统教学的翻版,也不可能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基础上全新套路,而是在遵循教学规律上的新旧教法的融合与提炼,是带着深深个性烙印的重组与整合。不是一个统一的、现成的套路,而是因人而异,别具一格的。它又是动态发展的,在不断探索的流程中诞生,在不断的矫正中充实,在不断的充实中发展着的,教学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真正的教学永远是多姿多样,异彩纷呈的。

三、处理好新课改中的若干关系

1.更新观念

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有些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等,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至今还是适用的,就应把它发扬光大;有些教育观念如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有些教育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家长的共识,但因为它不全面,就应加以更新。

2.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传授知识不重要的结论。不要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不断更新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人、对社会、对知识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

3.主体性问题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更高。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对立起来。而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自立能力还很有限,知识很有限,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逐步表现出来。主体性问题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不是教育一家就能完全解决的。

4.学习模式

课堂学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承、结伴而行。一个人在一生中,即使学识很渊博,也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它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要着力改善接受性学习,积极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

5.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不能只强调培养发散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共同运作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左右大脑皮层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必须在明确任务及问题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在复合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发散思维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的,必须进行复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6.电脑与人脑

我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职能。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脑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不需要对一般的知识死记硬背了,但这不等于不要对记忆能力进行训练。有些定理、公式、名篇名句,还需要熟读背诵,以便感悟、掌握和应用。

7.课堂形式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满堂转”也不好。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搞满堂问,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穷于应付,又怎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又怎能通过多问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正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8.赏识激励

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孩子如果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绩,丢掉我们的优势。我们对传统教育应该扬弃,而不应该“粉碎”或“颠覆”。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

四、新课改教师培训不可忽视灵魂

记得一位名家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从心灵里呵护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技能积累固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工作是艺术,不是技术。教师的使命是去塑造一个个有灵魂的生命,而不是去装配硬梆梆的机器零件。这一根本不同,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和技术来工作,也就是说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有“灵魂”。

教师工作的灵魂是什么呢?从根本上看,就在一个“爱”字!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这就没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有了爱,教师才有灵魂。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心底充满爱的教师:他爱学生、爱自己、爱职业、爱思考、爱创新……其中最根本的是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来思考问题,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点。教师要成长,还需要真诚地爱自己。从根本上说,爱学生的教师必然爱自己、爱教育。自爱者必自尊。爱自己的教师也必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这种内在的驱力,会时时刻刻“润物细无声”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既然“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师的灵魂,那么“爱”也应当成为教师培训的灵魂而贯穿于整个师训工作的始终。教师培训的内涵不仅应该包括学习课程理念,还要包括对教师理想的升华;教师不仅要通过培训来熟悉教学法和教育技术,更要学会思考;不仅是模仿活动设计和制作课件,还要去创新;不仅要善于利用体态和声音去吸引学生,还要用心去爱。一个教师,即使他满腹经纶、技巧纯熟,如果缺少了灵魂的照耀,这些外在的东西也都会失去生命,失去影响学生的力量。因此,教师培训不仅要学习理论、训练技术,更要启迪“灵魂”。要想提高师训工作的效益,须寻求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理想的思想升华,促使每个教师都爱学生、爱自己、爱事业、爱思考、爱创新。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难的不在“知”,难的不在“说”,难的是“做”。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最终无法找到时,就亲手创造了它。”我们要有一股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执著,要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还得保留几分别人看来是不知人间烟火的傻傻的书生气,这样新课改的成功定会出自我们之手。

 

 

 

top

共7页,当前第7页1234567


跟岗日志 第六天相关文章:

2022开学第一天班主任演讲稿精选

第六天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第六天军训心得体会1500字

跟岗日志 第九天

四年级开学第一天读后感300字精选

小学开学第一天校长讲话稿

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语文教学计划

读后感范文:2022高中生开学第一天读后感300字

开学第一天校长讲话稿范文

第六天军训心得体会400字

跟岗日志 第六天

时间:12月6日地点:广州白云区景泰小学主持人:景泰小学教科处活动主题:1、听课、学习;2、听陈建伟教授的讲座主要内容:1、听课(a、柯子岭分校李翠玲老师《ti...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散文诗集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
    散文诗集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

    散文诗集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你知道散文诗集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怎么写吗?看看吧。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

  •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心得(优秀7篇)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心得怎么写?看看吧。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

  • 中外名著读书心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书心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书心得读后感8篇对于中外名著读书心得读后感,你会写吗?来看看吧。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

  • 《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感受
    《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感受

    《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感受7篇如何准备《菜根谭》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感受?快来看看吧。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