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破难题
邯郸市峰峰矿区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转型发展破难题 统筹就业天地宽
中共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
邯郸市峰峰矿区人民政府
(2004年8月28日)
邯郸市峰峰矿区位于河北省南麓,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50.2万,辖9个镇,14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一个以煤焦、建材、陶瓷和电力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工矿区。现有各类企业近1000家,其中原区属国有、集体企业123家,职工16376人,驻区省、市属企业78家,职工总数86953人。由于开发较早、工业发达、企业众多,计划经济时期,峰峰一度是周边吸纳劳动力较多,就业比较充分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受煤炭资源枯竭、体制束缚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一大批煤矿关闭破产,许多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失业,高峰时驻区企业有17000余名职工下岗,区属企业也有9700名职工失去工作,这两方面的下岗职工一起涌上社会,都要在峰峰这个有限的市场中找工作谋生活,给再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峰峰矿区区委、区政府站在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审时度势,创新思路,按照“围绕一个主线,坚持两个统筹,抓好五个结合”的再就业工作总体思路,多措并举,合力推动,使15000名下岗和待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促进了发展,赢得了民心,稳定了社会,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工矿区加快发展与再就业工作良性互动和双赢的新路子。
一、围绕一个主线
峰峰由过去就业比较充分到现在就业压力巨大,其根源在于长期的单一资源型经济造成职工就业渠道太集中,一旦煤矿和企业关闭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空间太狭小,就业岗位太缺乏,这是引发资源型工矿区再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从根本上化解就业难题,必须从开辟就业新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上找出路。怎样创造就业岗位?无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使职工就业从过去死挤一条独木桥分流到纵横交叉的立交桥是最佳选择。为此,区委、区政府对峰峰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全局性、战略性调查研究,在科学把握区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紧紧围绕“经济转型促发展,加快发展促就业”这一主线,作出了实施“一化三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化”,即大力推进城市化;“三城”,即将原先单一的“矿产资源城”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商贸旅游城、生态园林城”。“一化三城”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明确了经济转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构筑了峰峰从单一平面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立体的复合型经济发展的框架和结构。围绕这一主线和目标,我们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区、科教开放兴区、商贸旅游活区”三大主题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和挖掘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有效化解了就业难题。
二、坚持两个统筹
一是企地统筹。作为资源型工矿区,峰峰境内城乡交错、工农交叉,驻区省、市属企业众多,国内知名的峰峰集团(原峰峰矿务局)、河北太行集团、邯郸陶瓷集团、邯峰电厂等大中型企业均坐落于矿区,这是有别与其他农业县的独特区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地双方都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促发展、安置下岗职工保稳定的艰巨任务。区委、区政府紧密结合区情实际,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统筹企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推进“企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企地双方在促就业保稳定工作中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在地方谋划再就业总体工作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驻区企业下岗职工一并纳入,统筹安排落实。区就业服务局共为11056名驻区企业下岗职工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在处理下岗职工上访事件中,矿区政府明确表示要将驻区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全力协助驻区企业做好稳控工作;在社区建设中,企地共建文明社区58个,逐步承接了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化职能,解除了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为驻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服务支持;在加快发展方面,驻区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品牌优势,地方提供场地、厂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双方通过拍卖、租赁、入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新上了邯郸市方兴斯格种猪场、振源肉牛养殖场,邯钢彦亭石矿、裕行陶瓷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地共建项目,在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不完全统计,矿区现已与驻区企业合资合作办企业100多家,年总产值达8.6亿元,年创利税693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2500余名下岗职工在其中实现了再就业。
二是城乡统筹。由于城市内就业岗位有限,就业条件高,就业竞争比较激烈,于是一部分下岗职工把就业目光从城市工厂转向了农村。对此,我们积极支持和引导,把“退二进一”回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市场,转变下岗职工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的一项具体工作高度重视,协调有关部门通过技术扶持、结帮扶对子、帮助争取资金等多种形式帮助下岗职工到农村承包荒山,兴办养殖小区,领办农业科技园区。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我们通过召开典型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下岗职工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激励出更多的新典型,先后涌现出投资3000万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王金河、承包荒山500亩的李慧、养猪1万头的邢国安、创建鼓山花菇协会的刘红梅等一大批种养殖专业户和农业科技带头人。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普及了科学技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又从城市招聘了大批下岗职工,从而起到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拓宽下岗职工就业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重功效。在引导下岗职工有序退城进乡的同时,对进城务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搞好各项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携资金到城里创办餐饮、加工等企业的农民投资者,积极帮其跑办有关手续,同时引导他们在招工时聘用一部分下岗职工。通过对城乡就业市场和岗位的互补与统筹,形成了全区城乡一盘棋,城乡互动促就业的良好局面。
三、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新生相结合。由于体制束缚、管理不善、缺资金、无品牌等原因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1998年以来,峰峰原有区属企业大多处于“两停一亏”状态。企业是承载职工就业的舟船,舟破了、船沉了,谈何载客?如何使舟不破,船不沉?唯一出路是企业改制。为此,我们在改制工作中,始终把尽可能多地安置职工就业,维护职工利益放在首位,本着“养老保险不断档,职工分流有途径,安置就业有计划”的原则制定改制方案。特别是针对企业停工停产和亏损破产后,大批职工下岗,而企业的厂房、场地和设备等大量资产闲置这种守着巨额资产没班上的情况,明确提出了“以死资产换活岗位”的企业改制思路,因企制宜,灵活采取零资产转让、等额资产承接等额债务、整建制划转、利用场地等多种办法引进新的生产要素,盘活现有资产,使一大批区属企业实现了彻底的民营化改造,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随着企业启动生产和扭亏为盈,使2000余名下岗的职工重新上岗,即将下岗的3000名职工避免了下岗。目前,全区96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共置换资产1070万元,盘活资产2.5亿元,解除债务2.3亿元,职工安心工作,很大程度扭转了以往下岗职工频频上访的局面。
二是与促进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为加快“一化三城”建设步伐,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项目立区、兴区战略,强力实施重点项目攻坚战,2004年重点项目建设共安排项目80项,总投资105.7亿元。对新上项目,我们严格实行“三同时”,即立项的同时将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同时确定用工培训计划,项目建设使用的同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书,最大限度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随着彭楠120万吨焦化、盛华日用瓷、裕行微波炉专用瓷、峰峰水泥厂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这些企业纷纷“招兵买马”,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磁场和主渠道。盛华陶瓷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釉中彩出口日用瓷生产线一期工程刚完工,就在邯郸陶瓷集团所属企业下岗职工中招收了68名技术熟练工。全部建成投产后,还将招聘300名下岗职工。由于这些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90%以上是引进民间资本,因此在大上项目建设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322家,其中成规模的民营企业452家,安置从业人员136892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90.7%。
三是与发展商贸旅游,搞活第三产业相结合。按照建设商贸旅游城和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的要求,近年来,全区新建和扩建了顺田购物中心、彭城家具总汇、梦圆家居市场、金谷仓超市等14个综合市场。同时引进天客隆、北京聚宝隆、邯郸阳光集团等国内商贸企业知名品牌,兴建了一大批特色超市和连锁店。目前,全区各类超市已发展到60多家,品牌连锁店80多家,总经销、总代理业务发展到410家,市场建设总面积达到20余万平方米,创造就业岗位7000余个,2000余名下岗职工在其中实现了再就业;在旅游开发方面,依托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新的旅游景点,同时对原有的景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现在,初步形成了南北响堂石窟、磁州窑遗址、元宝山城市园林、凤凰山森林花园四大旅游景区,正在向冀南旅游经济强区迈进。旅游的发展有力拉动了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各景点共接待外地游客15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1000名下岗职工在其中找到了就业岗位。
四是与发展家政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相结合。矿区城市人口比例大,50万总人口中城市人口占30万。我区从2002年5月开始进行城市社区建设,建立了68个社区。为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经营社区”的新理念,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把大力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作为促进就业,加强社区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各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服务站,重点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信息中介、衣服裁剪、家电维修、病人护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同时,社区还与各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开发了敬老托幼、社区保安、绿化保洁、物品递送等社区就业岗位。为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社区居委会还无偿、低偿向下岗职工提供社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场地、门面房的使用权,供他们开办各种烟酒日杂铺、餐饮小吃店、家政服务社等商业摊点。下岗女工陈江红投身幼教事业,经过5年多的艰苦创业,在社区创办了全区乃至全市规模最大的民办幼儿园,成为下岗职工在社区创业的典型。目前,全区社区内共开设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50个,兴办敬老院、幼儿园42个,家政服务公司、服务队68个,500余名下岗女工和“4050”人员在社区实现了再就业。
五是与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由于资源开采需要,峰峰辖区内的很大一部分企业,特别是驻区的峰峰集团、邯郸矿务局所属的一些大型煤矿都建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偏远乡镇。由于乡镇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要比城市少的多,因此这些企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就更加困难。为化解这一难题,我们按照“一化”即“大力推进城市化”的目标要求,站在促进全区协调发展的高度,发挥这些乡镇驻镇企业多、人气旺的优势,抓住我区和村镇、大社镇分别是国家和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再就业的新平台。2003年,和村镇投资6470万元开发了镇东新城区,规划建设了200多户商贸门市。同时启动旧城改造工程,扩建了600余户商贸门店。大社镇2003年投资8000万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开发商贸和住宅小区。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拉动了内需,完善了城镇功能,创造了许多就业新岗位,增强了小城镇对劳动力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和村和大社两个镇域内的峰峰集团四矿、通二矿、薛村矿和牛儿庄矿的下岗职工纷纷到镇上承包门市或摆摊设点,依靠自谋职业和自我创业实现了就地就近再就业。他们这些资金和人力的注入,又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互促互动。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加快经济转型,培育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工矿区化解就业难题的首要选择。资源型工矿区的再就业问题说到底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发展的问题不解决,再就业就永远是问题。所以,要化解资源型工矿区的就业难题,必须要确立经济转型与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以转型促发展,以发展促就业,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型工矿区的二次复兴。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关键。再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单靠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等一两个部门的力量绝对不行,必须动员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协调联动,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使劲出力,形成各条战线齐努力,多措并举促就业的良好局面,才能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3、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是创造性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面对下岗职工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驻区企业多、合作潜力大这一独具的优势。立足这一实际,发挥这一优势,我们提出了统筹企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推进“企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而为再就业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所以,面对再就业问题,不能只喊困难,而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开拓思路,放宽视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发展的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转型发展破难题相关文章:
转型发展破难题
上一篇:2022班主任家长会发言稿
下一篇:拓展游戏:赞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