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考察材料写作要点把握
更新时间:
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是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勾画出干部本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出每个干部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说的“这一个”,是关系到能否选准、用好干部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干部考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少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现最明显的是三个“基本一致”:
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表现,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实绩、事业心责任感等,最后一段是干部的“不足之处”。在最后一段之前还习惯于专设一段,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地填补几句“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有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等比较抽象的内容。
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说被考察对象政治上坚定也好,强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内容。再如,说一个被考察对象熟悉经济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说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写来写去,考察材料既没有上下之别,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级干部,还是地、县级的;也没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成员;甚至没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该地领导干部与它地领导干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语言基本一致。如要说某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例子不是“能团结一班人,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就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几大班子比较协调”。说某人作风深入,不是说其下“工厂”,就是到“农村”,要不就是“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干部的不足,也总是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批评人有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够”、“有时急一些”、“有时处理问题过于谨慎、魄力小一点”等等。至于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点,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他人不一样,则看不出。
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
有时考察任务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由于考察没深度,只好凭大体印象、既有“经验框框”凑资料,缺什么补什么,拼来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内容“完整”的“大路货”。
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被考察者的情况。考察中,主要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该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时听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应付”(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点走)、“帮忙”(与之关系好,帮着说好话)等杂念,结果使谈话情况失真,夸大成绩,隐瞒缺点。二是即使谈话人出以公心,但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记忆不确切或表达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谈话内容往往是概念化的、笼统的、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据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干部。三是谈话时,往往谈工作多,谈性格少,因而,考察后得到的共性的情况多,个性的情况少。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考察材料在写法上公式化、雷同化。主观上,一方面,每一时期组织系统都以会议、发文等方式对任免材料(包括考察材料)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按“规定”框框写,八九不离十,好通过。另一方面,有时考察人员有顾虑,对问题不敢写,或担心写多了难交代。客观上,一方面,各地都围绕中央部署而工作,也就是说,各地的中心工作都一致,考察材料大方面的素材也一致。另一方面,无论领导干部个人条件怎样,不管其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工作,对他们选拔、任用、管理的原则都是相同的,考察材料要围绕被考察者的“德才”情况而展开,要按照“四化”方针的要求来反映。因此,如果考察者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体现干部个性方面没有充分占有资料,写出的考察材料自然难与他人有别。
考察材料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性格,才能形神兼备。
写好考察材料,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提高考察质量上。要认真选好谈话对象。谈话对象的选定,除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选一些情况熟、作风正、认识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并尽可能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外,还应注意谈话对象的广泛性,以充分听取意见。考察前,应先对被考察者的现实表现、工作基础、各方面人际关系、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纪检审计部门的反映、新闻舆论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等作些了解,拟定考察重点。考察时,可设专人,建立热线联系电话,接待各方来访,不能赶进度,图省事。对所反映的有关问题应作了解,搞不清楚的应请有关党委(组)核实,不能得过且过。对谈话对象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他们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谈工作情况,也谈被考察对象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在个别谈话的同时,通过采取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随机抽查、问卷调查,通过把任前考察与中青年干部党校培训班跟踪考察、届中考察等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查阅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总结、有关会议记录、人事档案、学习书目、读书笔记、党校和其它各类学习成绩、各时期考察材料、领导谈话要点等资料,通过广泛收集真实、具体、能够反映被考察对象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等,尽量搞准被考察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否对一些社会思潮、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是否在履行职责中能够提出切合实际、得到群众拥护的思路,是否采取了比较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是否在本职和其它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等。
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考察对象。评价干部应坚持两点论,注意区分表象实象、真象假象。有些表象,可能反映复杂、隐秘的情况。如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考察者是实事求是,还是虚报浮夸;在困难面前,是积极进取,还是怨天尤人;在不正之风面前,是大胆抵制,还是讲关系、看来头、曲意迎合;在选人用人上,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等,可以从中进一步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有些真象,可能被假象掩盖着。如有的干部看似头脑清醒,有思路,实际是上巧舌如簧,唱功足,做功差;有的干部看似有开拓进取精神,实际上是沽名钓誉,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看似态度坚决,实际上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看似群众基础好,实际上是“怕”字当头、多栽花、少摘刺,遇着问题绕着走。有些缺点,可能与优点是伴生的;有些不足,可能与客观情况相关联,等等。应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假象,联系被考察者的工作岗位、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不能凭一时一事下结论,也不能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既不能用“高大全”的眼光寻找干部的不足,也不能对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一时看不透、看不准的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扩大谈话范围,进行专项调查,深入分析论证,认真听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综合评价,必要时也可听听其他地方、部门领导同志的意见,直至搞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多数人的意见,哪是干部的主流和本质。共3页,当前第2页12 3
至于考察材料的写作方式我认为应从重一般、轻个性的习惯套路中摆脱出来,使考察材料尽可能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展现了多彩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同的业绩。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鲜明个性,为我们写出形神各异的考察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炼出人物的德才表现和性格。同时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字,并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可以多着笔墨,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情况,可以不写。“不足之处”应当写实,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以事例说明。还应抛弃八股文的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拼凑字数。
不少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现最明显的是三个“基本一致”:
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表现,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实绩、事业心责任感等,最后一段是干部的“不足之处”。在最后一段之前还习惯于专设一段,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地填补几句“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有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等比较抽象的内容。
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说被考察对象政治上坚定也好,强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内容。再如,说一个被考察对象熟悉经济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说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写来写去,考察材料既没有上下之别,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级干部,还是地、县级的;也没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成员;甚至没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该地领导干部与它地领导干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语言基本一致。如要说某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例子不是“能团结一班人,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就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几大班子比较协调”。说某人作风深入,不是说其下“工厂”,就是到“农村”,要不就是“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干部的不足,也总是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批评人有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够”、“有时急一些”、“有时处理问题过于谨慎、魄力小一点”等等。至于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点,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他人不一样,则看不出。
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
有时考察任务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由于考察没深度,只好凭大体印象、既有“经验框框”凑资料,缺什么补什么,拼来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内容“完整”的“大路货”。
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被考察者的情况。考察中,主要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该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时听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应付”(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点走)、“帮忙”(与之关系好,帮着说好话)等杂念,结果使谈话情况失真,夸大成绩,隐瞒缺点。二是即使谈话人出以公心,但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记忆不确切或表达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谈话内容往往是概念化的、笼统的、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据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干部。三是谈话时,往往谈工作多,谈性格少,因而,考察后得到的共性的情况多,个性的情况少。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考察材料在写法上公式化、雷同化。主观上,一方面,每一时期组织系统都以会议、发文等方式对任免材料(包括考察材料)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按“规定”框框写,八九不离十,好通过。另一方面,有时考察人员有顾虑,对问题不敢写,或担心写多了难交代。客观上,一方面,各地都围绕中央部署而工作,也就是说,各地的中心工作都一致,考察材料大方面的素材也一致。另一方面,无论领导干部个人条件怎样,不管其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工作,对他们选拔、任用、管理的原则都是相同的,考察材料要围绕被考察者的“德才”情况而展开,要按照“四化”方针的要求来反映。因此,如果考察者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体现干部个性方面没有充分占有资料,写出的考察材料自然难与他人有别。
考察材料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性格,才能形神兼备。
写好考察材料,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提高考察质量上。要认真选好谈话对象。谈话对象的选定,除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选一些情况熟、作风正、认识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并尽可能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外,还应注意谈话对象的广泛性,以充分听取意见。考察前,应先对被考察者的现实表现、工作基础、各方面人际关系、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纪检审计部门的反映、新闻舆论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等作些了解,拟定考察重点。考察时,可设专人,建立热线联系电话,接待各方来访,不能赶进度,图省事。对所反映的有关问题应作了解,搞不清楚的应请有关党委(组)核实,不能得过且过。对谈话对象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他们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谈工作情况,也谈被考察对象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在个别谈话的同时,通过采取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随机抽查、问卷调查,通过把任前考察与中青年干部党校培训班跟踪考察、届中考察等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查阅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总结、有关会议记录、人事档案、学习书目、读书笔记、党校和其它各类学习成绩、各时期考察材料、领导谈话要点等资料,通过广泛收集真实、具体、能够反映被考察对象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等,尽量搞准被考察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否对一些社会思潮、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是否在履行职责中能够提出切合实际、得到群众拥护的思路,是否采取了比较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是否在本职和其它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等。
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考察对象。评价干部应坚持两点论,注意区分表象实象、真象假象。有些表象,可能反映复杂、隐秘的情况。如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考察者是实事求是,还是虚报浮夸;在困难面前,是积极进取,还是怨天尤人;在不正之风面前,是大胆抵制,还是讲关系、看来头、曲意迎合;在选人用人上,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等,可以从中进一步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有些真象,可能被假象掩盖着。如有的干部看似头脑清醒,有思路,实际是上巧舌如簧,唱功足,做功差;有的干部看似有开拓进取精神,实际上是沽名钓誉,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看似态度坚决,实际上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看似群众基础好,实际上是“怕”字当头、多栽花、少摘刺,遇着问题绕着走。有些缺点,可能与优点是伴生的;有些不足,可能与客观情况相关联,等等。应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假象,联系被考察者的工作岗位、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不能凭一时一事下结论,也不能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既不能用“高大全”的眼光寻找干部的不足,也不能对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一时看不透、看不准的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扩大谈话范围,进行专项调查,深入分析论证,认真听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综合评价,必要时也可听听其他地方、部门领导同志的意见,直至搞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多数人的意见,哪是干部的主流和本质。共3页,当前第2页12 3
至于考察材料的写作方式我认为应从重一般、轻个性的习惯套路中摆脱出来,使考察材料尽可能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展现了多彩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同的业绩。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鲜明个性,为我们写出形神各异的考察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炼出人物的德才表现和性格。同时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字,并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可以多着笔墨,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情况,可以不写。“不足之处”应当写实,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以事例说明。还应抛弃八股文的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拼凑字数。
党员干部考察材料写作要点把握相关文章:
党员干部考察材料写作要点把握
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是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勾画出干部本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出每个干部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文学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下一篇:大学元旦晚会开幕词、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