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粥 9方健脾化湿消水肿
其实夏季养生的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在生活上的还是在饮食上的。饮食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就是吃粥,夏季吃粥是最好的保健养生法,那夏季养生粥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夏季养生食谱都有什么?
夏季养生粥
第一,荷叶粥
做法:粳米250克,鲜荷叶半张煮成粥。荷叶粥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腹胀便溏、不思饮食及吐血、鼻出血等病症。
第二,鸡蛋花粥
做法:新鲜鸡蛋花10朵,粳米6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稀粥。鸡蛋花粥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润燥的作用。此粥是我国民间药食两用的保健食物,尤其小儿更为适宜,并对湿热引起的下痢赤白、痢疾厚重及泄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第三,苡仁粥
做法:粳米250克,苡仁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苡仁粥具有健脾除痹、利水渗湿的功效。适用于食欲不振、腹泻、水肿及皮肤扁平疣等病症。
第四,绿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绿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绿豆粥具有清暑、健脾、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中暑及皮肤疮疖等病症。
第五,百合粥
做法:百合50克,粳米l00克,冰糖8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百合粥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热或肺燥干咳、涕泪过多、热病恢复期余热未消、精神恍惚、坐卧不安,以及神经衰弱、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第六,丝瓜粥
做法:丝瓜100克,粳米250克,猪油10克,精盐3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丝瓜粥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瘘、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等病症。
第七,赤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赤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赤豆粥具有消水肿、补血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水肿、脚气足肿、贫血等病症。
第八,黄瓜粥
做法:黄瓜500克,糯米、蜂蜜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黄瓜粥具有清热解毒、解渴、利水的作用。适用于热病、身热口渴、黄疸、浮肿、热痢等病症。
第九,扁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白扁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扁豆粥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吐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夏季养生食疗
食疗一、喝莲子汤去心火
心火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莲子可以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桅子可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食疗二、吃猪肝可去肺火
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超量的体内阴液,从而引发肺火亢奋,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猪肝含有丰富的铁、磷,它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原料,在炎热的夏天吃猪肝可以去肺火。
食疗三、喝绿豆粥去胃火
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在春节期间,很多人摄入甜腻、高热量的食物较多,易引致胃火。
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绿豆含有丰富营养元素,有增进食欲、降血脂、降低胆固等作用,夏日喝绿豆粥可以去胃火,但身体虚寒者不要多食。
食疗四、喝梨水去肝火
中医上的肝燥火旺,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饮食和睡眠不合理会令肝脏工作过劳,形成肝脏充血及下腔静脉受压,结果肝火上升。
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经常吃梨,可保护肝脏,缓解肝硬化,帮助消化,健脾滋阴。喝梨水更可以去肝火。
食疗五、吃猪腰去肾火
肾脏一般不言火旺,一般都是因虚而导致火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相火旺动。另外,体内毒素太多,而且无法排出体外,淤积在体内,也会影响肾脏功能。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猪腰有补肾、强身的功效,吃猪腰可以去肾火,但不宜长吃,因为它的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极高。
结语:夏季最好的养生吃法就是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太油腻,要便于吸收消化,多食用些养生粥可利于祛湿补气,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几款食疗方经常食用可很好的帮你去火、健脾滋阴,调理身体。
夏季养生粥 9方健脾化湿消水肿相关文章:
夏季养生粥 9方健脾化湿消水肿
上一篇:红豆糖水的做法大全及功效
下一篇:女人性欲低下的原因:情感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