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健康保障唐乐敏
目录:
第一章:中老年人应该服用一点唐乐敏
第二章:疑似老年痴呆请及时就医分辨
第三章:谈谈老年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约一半的老年人都将面临着三高问题。唐乐敏这种功能性食品可以有效的预防这种现象。那么唐乐敏是如何让帮助老年人预防三高的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老年人应该服用一点唐乐敏
约50%的中老年人面临三高问题——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面唐乐敏(抗性淀粉)是极少的能够同时抑制三高问题的功能性食品。
唐乐敏是一个译名,特指高含量的抗性淀粉,由于含量超过80%,而具有显着的生理功能。我们知道,食物中的淀粉,是通过淀粉酶的分解来形成血糖的,而唐乐敏,是一种高纯度的抗性淀粉。所谓抗性淀粉,就是能阻止淀粉酶分解的淀粉,这种抗性淀粉能的效降低血糖的生成,所以唐乐敏可以用来抑制血糖升高,早期服用可以预防糖尿病,而发病后也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协助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但是唐乐敏同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研究表明,唐乐敏在进入结肠后分解,产生的短式脂肪酸经吸收后,能产生很多生理影响,降低血脂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唐乐敏还有降低总胆固醇作用。因此,唐乐敏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客观上有疏通血管作用,有益于改善高血压。所以上,唐乐敏是少有的同时可以抑制三高的功能性物质。
唐乐敏最初的反应,除了控制血糖外,多数人群都觉得排便畅通了。便秘的改善有普遍性;反过来大便粘稠稀薄不成形的,却能成形。这个是由于唐乐敏大大改善了肠道功能。唐乐敏不能在小肠被酶解消化吸收,所以能直接到结肠,给结肠内的益生菌提供丰富营养,益生菌的大量繁殖促进了肠道健康,增加了pH值,分解毒素,减轻肝脏负担。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量研究证明抗性淀粉能够抑制直肠癌。
40岁以上的群体,很多人喜欢各种补品保健品,这些可能含有激素或者复杂成分,而唐乐敏成分非常简单,就是抗性淀粉,一种特殊的具有膳食纤维特性的淀粉。唐乐敏比普通膳食纤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唐乐敏进入结肠后可以完全被结肠内有益菌利用,而多数膳食纤维的利用度很低。普通淀粉类在小肠消化殆尽,使得结肠益生菌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无法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影响肠道健康。肠道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服用唐乐敏得到显着和持久的改善。
虽然唐乐敏只是一个功能性食品,并非药物,但是好处是非常大的,对于中老年人提供的好处,大于很多人的期望。
疑似老年痴呆请及时就医分辨
“老糊涂”究竟是健忘还是痴呆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中老年人因为记忆力下降而担心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也有一些子女一旦发现父母“老糊涂”了,就迫不及待地带他们就诊。在经过简易智能测查及必要能体检、辅助检查后,笔者发现:其实他们多虑了。
也许大家会很困惑,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比如外出时经常忘记锁门,总是丢三落四,想刭超市买东西,可到了超市却怎么也想天起要买什么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去超市,如此“老糊涂”,难道还不算是老年痴呆吗?
与此相反!有些老年痴呆病人在出现一些早期痴呆表现时,往往被认为是‘人老了难免会糊涂”,是正常衰老的表现,没有及时就医。直到病人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和异常行为时,子女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是比较常见的,“老糊涂”不等同于老年痴呆,但在“老糊涂”,确实也有一部分是早期老年痴呆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介于老年痴呆和生理性健忘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因此:身边亲人如果出现“老糊涂”的表现时,既不要过于紧张,认为一定是换了“老年痴呆”更不要掉以轻心,认为一定是正常的衰老,任其发展,而是要到正规医院作检查,医生会仔细询问病史,明确病人除了记忆力之外,是否还有迷路、不认识熟人等情况,并结合系统的智能检查,才能区别是老年性健忘还是真正的老年痴呆,进而作针对性治疗。
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和干预的效果要优于在明确诊断痴呆后才进行治疗的效果,所以,及时就医尤为重要。
沉默寡言也有可能是抑郁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还常常遇到这样一些老年病人。他们越来越不爱说话,社交活动也慢慢减少,好像反应总是慢半拍,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待在某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家属甚至病人自己也会担心是不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经过仔细地询问和检查,原来是“假痴呆,真抑郁”。
多数人对抑郁症有较强的排斥心理,把抑郁误认为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症看做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所以极力否认自己的抑郁症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让病人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积极给予家庭和社会支持,必要时还可以给了抗抑郁药物治疗。随着病人“真抑郁”的改善,其所带来的“假痴呆”。也就烟消云散
人格变化要警惕
老年痴呆除了有我们常见的记忆障碍、语言障碍、抽象思维计算等能力下降外,有些病人还会出现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症状。比如过去很有礼貌,待人热情、大方,现在变得粗暴,待人部热情、冷漠甚至刻薄,过去讲究整洁,现在衣冠不整,东西随处乱放;本来家境富裕,现在却从垃圾中捡拾破瓶子藏起来…
当病人有上述症状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么问题,还要看看,是否属于老年痴呆症,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老年痴呆是否无药可救=治?
对于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一部分人认为痴呆了就没办法治了,只能任其发展,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痴呆不会危及生命,洽不治意义不大,找个人照顾就行了,不必花冤枉钱。
临床上,老年痴呆症病人中以阿尔茨海默氏病为主要类型。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用药物延缓、逆转疾病发展的效果一般。但是在老年痴呆症病人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脑积水等造成的,在这些疾病中,有些病因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逆转的。
不管导哪种类型的老年痴呆,常规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医生可以根据个同的类型及不同的症状(以记忆、智能下降为上要表现的认知症状,还是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非认知症状),有针对性地选择胆碱酯酶抑制剂、脑血管扩张药、钙持抗剂、抗精神症状药物等,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记忆和注意力,改善心境和睡眠,减少精神性症状,减少情绪亢奋和攻击行为。另外,医生会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普及,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病人言语、智能局面的训练和刺激,增加病人的社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支持。
所以说,老年痴呆绝非无药可治,叶飞治疗意义甚微。通过合理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谈谈老年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总怀疑房本被偷的李老爷子
年轻时候的李老爷子可谓是一个模范丈夫,对妻子温柔体贴,对孩于疼爱有加。可最近, 80岁的他却经常跑到派出所报警,求民警抓走自己的儿子。这究竞是怎么回事?
李老爷子过去为人很好,忠厚老实,话不多,谁也没见过他发脾气:上了岁数以后,他慢慢有点儿丢三落四的,家人也没当一回事儿。可最近这一年来,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和家人说不上两句话就起急。更让家人苦恼的是,他现在整天说东西找不到了,说孩子们拿他的钱,甚至怀疑儿子要偷他的房本去卖房子,怀疑儿子要把自己赶出家门,为此,儿子、女儿老伴几反复解释,儿子还向他发誓:李大爷刚开始还能听,可没过几天又要提及此事,不管家人怎么劝,他总是反反复复地闹。
而且,老爷子常常是越想越生气,三天两头跑去派出所报警,要求警察来把“不孝之子”给抓走。,就这样,整个家庭被他闹得很不安宁。
无奈之下,家人把老爷子带到医院作检查。医生发现,他不仅记忆力糟糕,理解力也很差,很多话都听不懂,语言表达能力也大不如前,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连常用的东西,比如牙刷、钥匙也叫不上名字。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老爷子的大脑出现萎缩。由此医生判断,他患上了老年痴呆。
心情好却沉默寡言的范教授
一天,范教授和老伴儿王阿姨走进精神科诊室。王阿姨很苦恼,范教授现在忘性很大.经常忘拿东西,每次和王阿姨说好一件事情后,他忽然显得很茫然,经常说“乱了乱了”,于是就大发脾气。同时,王阿姨还发现,范教授现在不愿意去老年活动站了。刚退休那阵子,他很积极的,经常去和其他老师下棋,后来不如怎么的,他宁可坐在家里看电脑,在电脑上玩下棋游戏,也不去活动站,最近他连电脑也不用,每天无所事事,过去喜欢的看书、看报也很少做了,整个人更得非常沉默。王阿姨特别担心范教授得了“抑郁症”。
检查发现,范教授记忆力明显下降,刚听过的故事几分钟后就想不起来,近期出门活动的细节几乎不能准确回忆,医生还发现,实际上,范教授的心情很好,说笑中还挺乐观,可就是没有主动做事的欲望,样样事情需要别人提醒,出主意。最终,范教授也被诊断淘老年痴呆症。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老人并不少见。病人往往几年前被家人发现忘性大、不记事儿,由于大家都觉得“人老了都糊涂”而被忽视。等到病情逐渐发展,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家人很苦恼才被当做“精神病”就诊。
实际上,一些特定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的表现,它们在医学上被称为“精神行为症状”。
妄想
很多痴呆老人的疑心都很重,其中以认为别人偷了自己东西最为常见。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病人不能准确记住家里的东西放存何处,转而。认为是别人偷走了。如果妄想相当严重,部分痴呆病人会认定有人闯入家里藏匿或偷走物品。
还有的病人认为老伴儿是冒充的。即使老伴儿天天陪着,但还是要找“自己的老伴儿”;有时甚至对“冒充者”发脾气,动手殴打。这与病人对人物的认识、家庭关系的判断等能力的下降有关。
另一种常见的妄想是病人认为所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因此常常试图离开,回到所谓的真正的家中,有的老人甚至走丢。造成这种表现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对地点的辨别力差,不能记位或辨认自己的家。
还有一些痴呆老人,被送进医院或养老院之后,由于判断力下降,安全感缺乏,会认为自己被家人遗弃了,或者家人有阴谋才迫使他们住院,为此大发雷霆。
幻觉
在痴呆的中晚期,部分病人会出现幻觉,在家里看到实际不在场得人,比如已经故去的亲人,有的会看见“小孩”。严重的情况下,痴呆老人会对字说话。幻觉很容易扭曲病人理解事物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破坏他们与家人、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错认
主要表现是认为家中出现其他陌生人,周围的人不是原来的人,不认识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对着镜子讲活,如同对另外一个人一样),把电视中的人或场景当做现实(和电视对话,看到电视中的恐怖镜头会逃跑、躲避)。
淡漠
半数以上的老年痴呆病人会出现对日常活动和个人仪表缺乏兴趣和关心,社交活动减少、面部表情贫乏、浯调变化减少、情感反应减弱、不关心家人等等情况。
走失
走失是病人经常出现的最麻烦的行为问题之一,给家属和看护者带来很大负担,这也是病人最终到精神科就诊的常见原因。“走失”这个词涵盏了多种行为表现,
包括反复寻找家属在哪里、尾随家属或看护者、无目的地乱走、外出迷路、企图离开家等等,这可能与病人活动过度和空间辨别力差有关。
激动亢奋
病人会出现藏东西、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打人、发脾气、尖叫或发出怪声等行为。这些表现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各种心理的、环境的不良刺激都有可能加重这类症状。
与病人沟通有技巧
说话要简单明确
由于许多精神行为症状都与病人的记忆力下降、理解判断能力变差有关,因此,建议家属或看护者在与病人相处时,要尽可能和他们说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话。如果想派几件事情给老人做,让他得到锻炼,建议一件一件地安排,切忌同时交代几件事情,否则病人会因为记不住、理不清头绪而感到混乱,很容易使其沮丧、发脾气。
像对待小孩子的态度温和
接触老年痴呆病人,只能把他当做一两岁的小孩子一样去理解他,特别是病情到了中晚期,病人的语言理解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与照料者无法正常交流。此时,照料者更应采取温和的态度,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如拥抱、握手等耐心地陪伴在病人身旁。不要斥责病人的一些异常行为,因为斥责很容易伤害病人的自尊,引起更多的敌意、排斥、对立。
增加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在面对痴呆病人时,家属最困惑的是不愿相信其亲人真的患了痴呆,尤其对患者出现的某些人格改变、行为异常苦恼不已。当家属或照料者懂得更多的关于痴呆的疾病知识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努力争取专业治疗的机会,而且也会在照料过程中逐步调整对病人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帮助病人适应生活。
找到合适的照料技巧
患上痴呆后,病人会出现许多他们自己和照料者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其实,书本、报纸、杂志、网络上往往都能查到相关的照料技巧信息,比如如何调整家庭环境、如何减少安全意外等。用这些方法进行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总会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家中老人的方法。有时候,参加痴呆家属联谊会,与其他家属分享经验也是种学习的过程。
笔者常与身边人分享一位老人的故事。这位阿姨照顾患有痴呆的丈夫很多年,她辈子都是个说话快、脾气急的人。为了让老先生少发脾气,少打人,她一点一点地让自己改变,面对老先生,“说话不能急、做事不能催、游戏不能逼”。就这样,老两口依然过着很开心的日子,经常一起唱唱歌、念念诗、拍拍手一一尽管老先生几年前就已经说不了完整的句子子了。
结语:很多老人的都有心理问题,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就会慢慢变得严重了。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关心家中的老人。(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心理与健康》,刊号:2012.03,作者:宋鲁平,王华丽,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库知识百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中老年人健康保障唐乐敏相关文章:
★ 饭后八不急保健康
中老年人健康保障唐乐敏
上一篇:引起婴儿过敏性皮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