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孔子的一封信1600字
尊敬的孔老先生:
您好:我
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中学生。这封信,是隔着几千年光阴的一声问候。您,孔老先生,是从古至今人们心中的灯,点亮华夏儿女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燃起海外友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当人得到两个苹果时,第一直觉一定是先拿到大的一个,但出于他人因素,可能会选择小的或由他人先选。我若遇到这种类似情况,便首先想到您的“仁”之思想,需要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可以当作是帮助他人吧,毕竟他人也想要那个大的“苹果”,满足内心的欲望,我“帮”了他,自己也更开心,何乐而不为呢?“仁爱”不只是谁得到了大一点的“苹果”,也贯穿生活其它的细小角落,像在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孕妇及孩子的小小让座,是尊老爱幼的温情;在家里,妈妈给自己的一杯小小牛奶,是母子情怀的温馨;在校园中,老师对自己的一次小小帮助,是师生情怀的慷慨淋漓;在社会上,叔叔阿姨给自己的一次小小的指路,是人间真情的真挚……当我察觉自己的成绩逐步下降,首当其冲想到的是要再加把力了,但出于一个人的惰性,可能又归于平常。
而此时,让我又想起您所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告诉我学无止境。就跟小学时的班主任一样,买来一副大大的书法字“学无止境”挂在墙上,看那厚实的书法底蕴,坚韧的书法笔锋,让我感到“学”只有刻苦,只有坚毅,只有认真,才能达到“无止境”的地步。这似乎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当父母问起自己写完作业了没,便会说,作业哪里写得完,学习无止境。“学无止境”,不单对于自己的懒惰,在自己因考分而失落时,应懂得“学”的积极;在自己因题目而烦躁时,应懂得“学”的快乐;在自己因学习艰难而准备放弃时,应懂得“学”的持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您的思想以“仁”为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贵和”为方法构筑而成。
现代社会也应体现仁爱、贵和。您认为“仁”的主旨是“仁者爱人”,“仁”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与自己平等。从积极的方面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当从自己的欲望、追求、喜好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消极方面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凡是自己不愿他人施加于自己的事情,都应当自觉不加于他人头上。您认为自身是协调人际关系矛盾的要点,“克己”便是仁者爱人的端始。现代为人们提供了无比自由的空间,但人们不能为所欲为,要多替他人着想。您的教育观念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提倡知识、技艺、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培养,这基于“大学”教育理想。“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您的思想中,“大学之道”在于造就一种既有完善美德的内在“修养”、又具有外在才能的“圣人”、“君子”、“贤人”,即“内圣外王”,内在修养完成,才能事业辉煌。
作为种历史文化现象,您的理想与现代社会需求及崇尚的人才观念有所抵触。人类现代经验教训表明,人才观念有局限性,造成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使得人们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养。唯科学主义有倾向性,导致人单面化,只知如何做,却不知是否该做。造成人们成了科学的奴隶,不考虑对他人及社会影响而为所欲为。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融合,才能使人们具识别是非善恶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许多地区设立了孔子学堂,为的是深入了解您的道德思想主张,透彻学习您的道德思想精髓,根本传承您的道德思想文化。儒教思想,孔家学说,已经风靡全球,您又是我们现代国际文化交流的枢纽,是我们当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寻,寻的不只是您,还是那永垂不朽的思想精神境界,那有如指路的篝火,拿在手上一点一点地去琢磨;那有如醇香的清茶,放在口前一丝一丝地去品味;那有如锋利的箭支,刺进心间一次一次去思考“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千古传言并没因时间的流失退去光彩,您的“仁爱”种子正在我们的心间播撒成长,您古老的话语在这飞速的时代里穿梭,感化世间……
此致祝孔老先生四时如意
给孔子的一封信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