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500字
行为,乃人的体现;道德,则是规范整个公民言行的无形准则
道德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而在西方国家,“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在当今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中,始终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巅峰上,不得不说道德从一种简单的社会形态,转变为对人性的思考及对未知的探索。
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德比智慧更重要,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再次把德育提上了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从点滴做起。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我们来说,要做的应该是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提升现代学生的道德水平。
而在当今课堂上,许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被当成了副科成了摆设。尤其是升学考试中,“考试第一、成绩第一、升学第一”的观念占据着众多老师的思想,有的学校用教语文、英语、数学等的老师去上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在我们的眼中被视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凡是考试中有所运用的,只要依照老师的思路逐次答之便可得到高分。思想品德一词,已从单纯的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转变为替考生做送分盾牌的复杂交织网。
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过。据华商报称21岁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倒女子张萌(化名)、又连刺8刀致其死亡。此案经媒体报道,就引起公安部的高度关注。通报称,药家鑫向警方供述称,自己是高度近视眼。2010年10月20日晚开车走到西北大学和外院附近的翰林路中段时,道路突然变得有些漆黑,药家鑫想这样的路应该很少有人经过,于是加速前进,就在这时他突然感觉车撞上了什么东西,但没有在意,在开出100多米后,他突然觉得有些不对,于是掉头查看,发觉受害人张萌并未死亡。药家鑫自述当时作案动机说,“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戳受害人8刀,直至张萌死亡,之后因为心虚开出没多远又撞了人。案发两天后的10月22日,警方将药家鑫抓获。身为一个用知识规范自己准则的大学生,却如此的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无不叫人毛骨悚然。
反而观之,道德的高尚则能博得大家的尊敬:林秀贞老人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赡养村里6位孤寡老人;多年来,先后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她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梦想。她高尚的道德修养,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久。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们主动去遵守行为规范,法律永远只能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好比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唯有保持一个为他人承担,为自己负责的心,用道德和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历史浪潮中担当起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巨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