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中成长1600字
“知恩图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拥有“感恩”之心原本就是一个人应有的良知和本能,也是完整人格的具体表现。学生感谢老师,子女感谢父母,这本应是天经地义的,应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主动而愉悦的行为。可是当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家长要求自己的子女这样做时,被要求者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压力并徒生一种负债感,这样的感恩就会变味。这种因被要求而发的感恩是被动的,是扭曲的,是令人不愉快的。有品行的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对自己感恩,因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他们的工作和职责;善良的父母们不会要求子女对自己感恩,因为养育子女既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庭责任和法律义务。但若是老师要求学生、父母要求子女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忘感恩,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感恩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是语言还是行动?是即刻需表示,还是日后可弥补?是用西方理念还是用东方模式?是用金钱还是用实物?感恩的客体应该是谁?员工对老板是否需要感恩?百姓对ZF是否需要感恩?人们每天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帮助,是否也需要感恩?作为老师,应当为学生有了好成绩而感到欣慰,因为是学生使他们有了成就感;作为父母,应当为子女能够健康成长而感到幸福,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寄托和延续;作为老板,应当为员工们的辛勤工作而感到高兴,因为是他们在为自己创造财富;作为ZF官员,应为百姓遵纪守法,积极纳税,为自己创建政绩而感到荣耀。360行中的每个人都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享受到了他人服务的回报,每个人都应在感谢他人的同时又为他人的回谢所感动。所以,人为地倡导、特意地忽悠和单向地实施所谓的“感恩教育”,是人类本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异化,是换汤不换药且别有用心的概念炒作,是劳民伤财!
想要感恩的人常会因不知如何适度得当地表达感恩而坐立不安,接受感恩的人难免会为自己做的不够而感到受之有愧。所谓“感恩”通常有三个层面: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导之恩和感社会福祉之恩。但是,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不知感恩,责任在家长;在冷漠的学校环境里学习的学生不知感恩,责任在老师;在充满腐败的社会中,百姓不知感恩,责任在官员。西方人把“Thank you”真诚并习惯性地挂在嘴上,而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却大多对“谢谢”二字觉得难以启齿,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不讲普通话和受教育不够的人群中。因此,教育孩子要先教育家长;教育学生要先教育老师;教育乘客要先教育司机。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日常交往中都能主动先说声“谢谢”,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会有很好的氛围和基础。
对于媒体报道的个别大学生不尽孝道或不按期还贷的行为,教育专家们群起而讨之,他们以偏盖全地说:“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试问一个自己温饱还没解决的人,如何感恩?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教育改革和商业办学的牺牲品,他们的中、英文水平都差得不能进行日常工作,如何还有心思去感恩?那些置传统品行素质教育和礼貌道德教育于不顾,置经典的“八荣八耻”教育于不屑,专事推销所谓“感恩教育”的人,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恩煽情,用学子们纯真的眼泪换取自己的高价知名度。他们中的一些人用东拼西凑而来的、华而不实的词藻做一次所谓的励志演讲,就要学生感恩;有的免费送几本自己乱编的、旨在颠覆英语学习概念的美语教材,就让学生报德,这是精神奴役,是情感掠夺,是人间真善美的缺失!有一位校长把全校师生召集起来列队观看他给母亲洗脚,这是作秀,是变态,是对他人感情的蹂躏和践踏!更不能容忍的是,“疯狂英语”的传销人还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每到一处都会仰天大叫“我可以帮助无数的人。”
这是狂妄无知,这是亵渎上帝!怎样做才是“感恩”?孩子健康成长就是感恩,学生学有所成就是感恩,员工敬业工作就是感恩,官员廉洁奉公就是感恩,子女常回家看看就是感恩。这些都是一个健全人所应有的基本能力行为,根本就无需为此做任何形式的演讲和刻意宣传,无需开设必修课,更无需推崇和标榜所谓的“大师”。“感恩”和“励志”教育是近几年众多教育商人们孕育的、活跃在国内教育市场上的一对孪生姐妹。自封“大师”是这些教育商人惯用的炒作伎俩,而四处演讲则是他们商业运作的忽悠手段。
在感恩中成长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