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1300字
在农村,清明扫墓(俗称上坟)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谁家都不敢怠慢。只要家里无人扫墓,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家里活计再多,也要停下来准备扫墓的事宜。扫墓一般是男人主外,女人主内。除非家里没有男丁时,女人才能去上坟。
小时侯特别喜欢去上坟,只觉得很好玩,还有好吃的。提前一天,妈妈就会准备上坟用的祭品:一碗染色糯米饭,还有火腿片和煮鸡蛋,体面一点的人家还有时鲜水果。妈妈准备祭品的时候,也会顺带多做些,给我们这些围着火炉转的孩子解馋。爸爸则要备齐上坟的器物:纸幡、钱纸、鞭炮等,有多少坟要上,就准备多少份。
家里有兄弟四人,先前一直是爸爸领着大哥去上坟,后来,爸爸在外谋了一份生计,常年不回家,就由大哥带着二哥去上坟。每年清明前后,爸爸都会捎信回来嘱咐上坟的事,(尽管每年妈妈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再后来,大哥和二哥相继在外成了家,上坟就成了我和三哥的专利。
清明这天一大早,哥哥就会把我叫起来,妈妈早已做好了饭。我们吃饭的时候,妈妈要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上坟的东西有没有落下:镰刀、钱纸、青香、烟、酒、鞭炮、火、祭品还有雨具―― 一人一张塑料薄膜纸(不是有句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吗,但农村人只用得起、也习惯用这种廉价的雨具)。临出门前,妈妈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该走哪条路,哪里有要上的坟,哪座坟是较亲近的祖辈的(这些人的坟祭品要丰厚些)等等,生怕漏了哪一处,祖先会来降罪一般。而我和哥哥已不是第一次去上坟。
每到一处坟地,哥哥先去除掉坟上的蓬草,再取下去年挂的纸幡。纸幡大都没有了,只剩下挂纸用的竹竿,有的甚至连竹竿都被放牛娃拔去燃火了。挂上新的纸幡。我负责在碑前供饭、敬烟酒、烧钱纸,完了再放鞭炮,在浓烈的火药味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一切都是格式化的,没有一点新意,这是决不允许有创新的!尽管每年的祭祀活动都是那么隆重,可到来年又剩下什么?
每上完一座坟,哥哥就会给我讲墓主人生前的故事以及相关的事情,大多都忘了,只有祖坟边那几株圆柏还记忆颇深。圆柏只剩三株了,但还忠诚地守着祖先。每一株都苍劲挺拔,形态各异,且
各自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有一株像撑开的伞,寓意封妻荫子;有一株像一个鸡蛋,希望子孙丰衣足食;第三株形似饱蘸浓墨的羊毫,寄意后人读书求仕,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在上坟的渴望中渐渐长大,却变得害怕起来,怕见上坟路上新增的孤冢。而曾祖父和堂哥的先后辞世更增加了这份惧怕。曾祖父辞世时,我已经记事。印象中的他慈眉善目,总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不知怎地就一睡不醒了。那个堂哥是客死异乡的。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但没有教我。他说好的,我上四年级他就教我,可那个暑假他却再也没回来。
按照家乡的风俗,曾祖父进了祖茔,可客死异乡的人不能进堂屋,不能厚葬,更不能进祖茔。那么善良的一个哥哥,那么孝顺的一个儿子,丧事却极其简单,还是在别人家里办的,不是家里人不愿意,而是礼教的高度不可逾越。每次上坟,看到孤零零的一个土丘,在浓浓的祭祀氛围中愈显凄凉,只能陡增伤感。
清明节年复一年,不曾间断,上坟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爷爷奶奶在上坟人的更替中慢慢老去,爸爸妈妈在上坟的岁月里瘦削,而自己对清明节的渴望也渐渐淡去,甚至于惧怕,怕见新冢,怕失去我最爱的人。清明节还在继续,带着这份亘古不变的亲情,随着时间一起向前推移。
清明扫墓字相关文章:
★ 清明扫墓800字
★ 清明扫墓500字
★ 清明扫墓700字
★ 清明扫墓200字
★ 清明扫墓350字
★ 清明扫墓200字
★ 清明扫墓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