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科学1200字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经济可是在全国人民的肚皮上就犯起了难.这时中国出了位了不起的人物----袁隆平.那时中国没有什么”杂交水稻”没有什么”超级杂交稻”考的就是责任承包制.但是渐渐地这样的制度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中国那么多的人的嘴巴。
那一年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这便是最初的”杂交水稻”的雏形。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在当时的舆论压力下,袁隆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钻研,终于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读完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放下书,想了好久。我们的成功在于:1、不断地努力的钻研2、世界进步对我国的良性刺激3、国人共同努力。不过,我想跳出这些之外还是袁隆平的一句话:科学探秘永无止境。
想一想,连我们吃饭的问题都与科学有关,那还有什么和科学沾不到边?所以,让我们一起投入到科学中,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向先辈们学习,学习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意志,用我们的行动告诉大家:我们爱科学!
我们爱科学字相关文章:
我们爱科学1200字
上一篇:珍珑
下一篇:偷星三四月校园文【二】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