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1100字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行进,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与发展着。因而,旧事物与新兴事物、旧模式与新模式的融合成为了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我们希望融合,因为在各领域中的融合可以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与独特的契机。我们需要的融合是以长补短,舍近求远,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化的世界也需要这样的融合。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事物正在“被迫”融合,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多多少少的悲凉。
生活在上海,相信很多人都为自己是上海人的身份感到自豪,很多新老上海人也都知道海派文化:兼容并包,博大精深。上海,正是因此既富有东方文化的严谨和保守,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和开放,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吸取各路文化的精华,才自成“一家门派”,屹立于东方不败之地。我为这样的融合而鼓掌,然而在欣喜之余却又有一丝无奈和感伤:有多少代表着老上海的风景在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一定是融合与发展的必然吗?莫干山路上的涂鸦墙已渐渐消失在推土机的巨大声响中,还有那些老弄堂、“老字号”、“旧书店”、时兴3D后日渐衰退的老电影院……多少记忆都要随之消退。这些都是老一代人的记忆,精神财富,现代人的灵魂寄托和精神居所。
上海不能只有东方明珠,正如北京不能没有胡同和历史古迹。这些历史记忆即使散落在寻常巷陌也不会被蒙尘,反而因岁月的磨洗而愈见辉光。它们应合理与现代文化融合,而不是“被融合”,被取代。上海有气度融合四方文化,却还没有学会安放自己的记忆。上海的旧事物和新事物尚且如此不能合谐融合,那么更远一步的中国文化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只取其一角,便可窥见一斑。我心痛地看到它们在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味道和容貌,这样的变化也是融合中的必然?
以中国的古村落为例,黑瓦白墙的房屋本已不能和千百年前相提并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它们的“被融合”是可预见的终点。“桃花源”式的古村落只存在课本里和人们的遐想中,这我很早就明白,可仍然希望它们能是这个世界唯一能保有本质生活的地方。这样的想法使我在去过婺源和安徽宏村后更为失望。村庄、桥、树木都是够古朴,但“屋舍俨然”却没有“黄发垂鬓”,总觉得缺了什么。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少了真正的生活:没有河边浣洗的姑娘,没有缕缕青烟,只有很多人坐在自家门前向你推销那些所谓的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这时的村庄以“原生态”的名义办了一场“展览”满足我们的返璞归真的愿望。我失望地看到现代文化在村庄中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迹。
失望于这样的融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使这些村庄驻足于融合与同化的边缘,是否能为我们留下一点除城市之外的心灵空间?也许这才是融合时更应思考的问题。城市风景被融合,历史遗迹被融合,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被融合,逐渐消失在发展的洪流中?余秋雨在《废墟》中说:现代人应学会挟带废墟走向现代;而我说,现代人应携带那些经典的历史遗存走向现代,才不至于在世界大融合中乱了阵脚,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的文化。
融合字相关文章:
★ 融合机100字
★ 融合1100字
★ 融合900字
★ 融合600字
★ 融合900字
★ 融合800字
★ 融合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