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1600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的一首五绝句《八阵图》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的确,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出了不少英雄。有一代“奸雄”曹操;武艺高强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心耿耿的关羽;文武双全的周瑜……在这么多的英雄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这就是孔明(诸葛亮,字孔明)。每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希望蜀国能获得胜利,能统一天下。这倒不是因为刘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喜欢诸葛亮。记得我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第一次在书中看到诸葛亮的时候,是三顾茅庐的第三次。我一开始就被他的容颜所吸引。
他如同与世隔绝一般,镇定自若,只有淡淡的笑颜。经过刘备的一番恳求,他做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简洁而清晰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也告诉了刘备使汉室兴旺的方法“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的一席话使刘备如鱼得水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初出茅庐,在博望坡,把善战曹军大将夏侯敦杀得大败而归;火烧新野,使关羽,张飞对这位军师刮目相看;舌战群儒,使得孙刘联盟,共拒曹操;草船借箭,让刁难诸葛亮的周瑜也目瞪口呆;借东风,火烧赤壁,风吼火猛,霎时间,曹操近十万大军顿时瓦解;华容道,让曹操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掉入陷阱,若不是关云长(关羽,字云长)心软,魏又怎能一统江山!
三气周瑜,那小肚鸡肠的周瑜最终还是被气死了,临终前,他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对孟获的七擒七纵,诸葛亮说到“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这又需要怎样的深谋远虑啊;空城计,使司马懿的大军来到空城的城门下,却不敢进入;水流木马,解决了将士们的粮草问题,这样的发明又何不让人惊叹!六出祁山,在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写下了让后人传颂的《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刘禅分析了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也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告诫刘禅要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又向刘禅自述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同时向后主阐述了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最后表明了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失败了。
眼看着汉室一点一点地衰弱,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带着未完成的大业,不情愿地闭上了眼,终年只有五十四岁。但在这五十四个春秋中,诸葛亮从风华正茂二十多岁就开始辅佐蜀国,兴盛汉室。在这近三十个春秋中,诸葛亮使出了一个又一个计谋,每一个都使人啧啧称赞,当然,诸葛亮也从没有二心,始终忠于蜀,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一次读《三国演义》每一次都会为诸葛亮的辞世而落泪。但是,虽然诸葛亮失败了,他带着遗憾而辞世,但是,他在我心中,就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范,一座永不倒的,无可替代的丰碑!巨星虽殒,英名犹在!元微之的《叹卧龙》很好地道出了诸葛亮的一生的功德“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古人不远,诸葛孔明就是我最爱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