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3000字
地理位置:海宁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离杭州60公里,南濒钱塘江。海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1178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海宁内陆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人口经济:海宁现辖13个镇,总人口64万。海宁历史悠久。
海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列全国第22位,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和浙江省文明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之誉。2002年,GDP增长率为14.5%,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02亿元,人均24207元;财政总收入14.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9亿元;
农业及产品:海宁现有耕地51.22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9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7.79亿千瓦时,从事农业劳动力11万人。主要农产品有粮、茧、棉、麻、油料等,其中,海宁西瓜、桑苗、斜桥榨菜、盐官汪菜、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瘦肉型猪等是海宁传统的名特优产品。中国榨菜、欧洲酸菜和日本酱菜,被誉为国际三大名腌菜,以海宁“斜桥”牌为代表的浙式榨菜与川式榨菜齐名列为中国名榨菜之最,斜桥榨菜以其色香味俱佳、入口脆嫩而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工业建设:海宁工业基础良好,涉及到3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海宁正全力打造世界皮革制造基地和全国家纺制造基地、全国经编制造基地,同时,加快发展电子、医药化工、印刷包装三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五金、袜业两个传统产业。
皮革:海宁被誉为"中国皮衣之都",是全国重要的皮革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皮革产业经济总量、皮革服装产量、皮革交易量、皮革服装及相关制品出口量均列全国第一. 全年完成现价产值131.5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皮革专业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是一座大型现代化专业市场,外墙采用铝塑板和玻璃结构相结合的装饰,线条流畅,富有时代感,与皮革城广场融为一体,成为海宁的标志性景观。皮革城内部设施齐全,装修豪华,可与大都市的大型商场媲美。皮革城以商场化的品位、市场化的运作,代表了当今专业市场发展潮流。2003年市场成交额50.26亿元。它是迄今中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全国皮革业龙头市场,全国皮革服装、裘皮服装、皮具箱包、皮毛、皮革的集散中心,也是皮革价格信息、市场行情、流行趋势的发布中心。此外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皮装如老爷车、啄木鸟、皮尔卡丹、都彭以及雪豹、蒙努、兽王、三星、时丹达、白领氏等,箱包如梦特娇、花花公子、鳄鱼、帕佳图、范斯特、丝利安、万里马、袋鼠等落户皮革城,对提升皮革城形象,扩大皮革城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家纺:海宁作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之一,是全国装饰布的主要生产基地和重要集散中心,年产装饰布10亿多米。产品有沙发座垫用布、床上寝具用布、室内装饰用布和衣着两用的织锦缎等,形成了花样设计、纺纱织造、染色整理等专业分工、配套协作的一条龙生产体系。海宁装饰布的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
经编:海宁经编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产品品种达到100多种,涵盖了产业用布、装饰用布、服装用布等领域,并已建立了一条从原料、织造、后整理到服装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02年,全市拥有240多家经编企业,技改投入3.9亿元,生产各类经编面料14万多吨,产业用布2万吨,经编运动服装2000多万件
旅游:海宁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世界奇观---钱江潮。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和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是省重点开发项目,也是国家首次公布的全国43个旅游发展优先项目之一。2000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联合直播"海宁潮",海宁已形成了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200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5万人次。历代文人墨客,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也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文;盐官是举世闻名的观潮胜地和历史文化名镇,南濒钱塘江,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是一个千年古镇,它紧靠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
盐官是观赏“一线潮”的最佳地段,又是名胜古迹云集之地,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近年来,开发建设了盐官观潮胜地公园,修缮了王国维故居、海神庙、占鳌塔、中山亭、陈阁老宅等一批文物古迹。古镇被评为“浙江省旅游城镇”;“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及百里文化旅游长廊”项目被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为43个国家级旅游发展优先项目之一;海宁观潮被定为浙江省十大旅游景观之一;盐官观潮胜地公园被评为“浙江十大美景乐园”。
钱江潮,又称海宁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即已蔚然,唐宋时更盛。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成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
钱江潮的形成与月亮、太阳的引力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首次提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论断。后经科学家们长期研究证明:钱江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四”(白居易诗),钱江潮每日有两潮,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
海宁是观钱江潮之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往西至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至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交通:海宁交通便利,境内铁路、公路、水路内接外连,客货运输通畅。市内河港交错,连接京杭大运河;沪杭铁路横贯全境,二级站海宁站为沪杭铁路之咽喉;沪杭甬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杭州绕城公路越境而过;01省道横贯全境,东连上海金山直达浦东,西贯杭州钱江二桥。全市拥有通车公路336公里。2002年货物周转量99184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2906万人公里。
名人:海宁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阁老),诗人查慎行,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漫画家米谷,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等一大批名人。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在为名人文化召开的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中,名人文化的研究已从宣传型提升到了学术研究的层次。
灯彩:海宁是观潮胜地,又是灯彩之乡,古镇硖石制作灯彩的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其融工艺、书画为一体,以精湛的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早在宋代就已列为贡品。其采用竹篦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一座灯彩少则刺一万多孔,多则刺二十至三十多万孔,可谓“万窗花眼密”,再配以现代照明技术,集传统“针、拗、结、扎、刻、画、糊、裱”技法与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光线透过针眼,构划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图画。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4年海宁市人民政府把硖石工艺社制作的两对宫灯作为礼品,赠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受到高度称赞。
我的家乡字相关文章:
★ 我的家乡150字
★ 我的家乡150字
★ 我的家乡250字
★ 我的家乡350字
★ 我的家乡300字
★ 我的家乡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