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700字
1968年,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之后,米兰昆德拉将它弄得世人皆知。
——《爱与痛的边缘》
的确是句很好的话,生活在别处。
小时候什么也不懂。写作时开头一成不变总是‘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接下来就是扶老大妈过马路,在公交车上让座。应该千篇一律的文章。我却每次拿高分,理由很简单,我写了老师期望的、提倡的优秀良好品质,作文中运用了成语,写了老师那种鼓励做的行为。A说:“那么小的时候你就思想比我们进入正规早。”我笑的很灿烂、说:“因为你们幼稚。”那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后去山里盖个小茅屋,不用很大,依山傍水就可以。养一群羊,不用太多,能做伴就好。就这么点儿要求。不要现在千篇一律的生活。
生活在别处,很小就懂了。
长大后,貌似懂得了什么。好像也有了点个性。写作的时候开头不会一成不变,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句直通心扉的语句,供给自己欣赏。不再喜欢千篇一律的文章。喜欢写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装订好放在书柜,把老师推荐的《中考满分作文》随便丢在哪里。妈妈有一天趁我不注意把我放喜欢的文章的地方换了内容。放上一摞一摞练习册。当我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的打开书柜不不可名状的痛楚漫上心来。“初三了,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中考作文上,你倒好,把满分作文随处丢。”“妈,我没丢,放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才能随时看。”她欣慰的走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口是心非?不过,这样也好,她能高兴就可以了,口是心非又怎样?生活在别处,我想可以有一个大大的房子,有大大的落地窗户,有一个人可以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文章,听我喜欢的歌。总之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我有理想,有人说:“理想,是柏拉图一场华丽的自慰。”
生活在别处,懂得。
喜欢上海,那个高楼林立、轻视北方人的地方。但这仅是到目前为止。
原来,我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生活在别处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