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有感1000字
自由是什么 ——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朋友,自由是什么?是快乐?是......我在《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一只1961年间的蟋蟀,因为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被带到了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又略带是侩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男孩玛利欧。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真挚友情,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自己也成为了震惊纽约的演奏家!然而功名成就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思念起乡下自由自在的安静的生活来。
在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下,它终于回到了深爱的故乡。读罢,我满心的感动,也不禁沉思:柴斯特刚进城的时候,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老粗,闯了很多祸。后来,因为它的音乐才能,被留了下来并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音乐家。好不容易出名了,难道不好吗?竟然在红透半边天时提出隐退!实在不可理喻!看那些明星,一个个都有自己强大的粉丝团,受到万人追捧,旁人看来实在风光:到哪都有媒体记者跟着进行采访,可上电视,上一个节目出场费就有几十万,有靓车,有洋房......其实不然,在风光的表象下,明星们都有自己的苦衷:一言一行都被关注,没有人身自由;整天被狗仔队追着......其实,这些人就是丧失了自由。
柴斯特也一样。快乐,出名,自由,是一个大馅饼,可它的嘴太小,于是,它选择了自由——一。荣誉对它来讲太倦:一天两场音乐会累。二。它不喜欢人们围着它看:用手摸着它的翅膀并把钱扔进匣子。它喜欢在乡下那种恬静、悠闲的生活。把歌儿唱给土拔鼠、鸭子、野兔、牛蛙听,并用歌止住狐狸追野兔的脚步。这就是追求自由!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名人是这样的,他就是陶渊明。当官后,社会上的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于是,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自由的,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
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时代广场的蟋蟀》试图给了我们答案。在21世纪的我们,不出人头地,就会被压在底层不得翻身,“自由”是那么珍贵。回味一下柴斯特的故事,重温一下遥远的感动。
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有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