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复杂剧情的书,所以《三国》,《水浒》,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就成了我比较喜爱的书籍。刚开始看《三国》,是从敬仰桃园三结义那段感人肺腑的友谊开始的,虽然开始看得摸不着头脑,但后来也是越看越懂。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演义》注重戏剧效果,有许多夸张和戏说的成份,《三国志》更强调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相对比较单调一些,《三国演义》按时间顺序叙写,对人物的描写相对比较分散,因此需要整体上的把握。对于黄巾军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纷争的介绍十分生产力主要是交待刘、关、张的出场和三足鼎立前天下大势,董卓、袁绍等人的相继失败都说明了单凭匹夫之勇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这也为曹操、刘备、孙权养精蓄锐作铺垫。曹操成气候的速度非常快,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已经有奸雄的气魄,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一条万分艰辛的路,书中记叙比较详细,东吴的实力在曹刘之间,但江东人才济济且都年轻有为。
这使得三足鼎立这段历史很精彩。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虽然孙刘的最终败落令人挽惜,但后人也永远怀念那一段群雄逐鹿,烽烟四起的历史。刘备是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小说人物,也许是物极必反,在小说作者费了颇多笔墨去描写二人是多么仁义之后,反而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
按照罗贯中的写法,刘备一辈子干得最靠谱的事就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之后,也就是从火烧博望坡开始,几乎就没刘备什么事儿了。重大战略决策拿主意的都有是孔明,很久后才一个人领着七十万蜀军杀向东吴,这次诸葛亮就只有看地图、听战报的份儿了,夷陵之战的大败除了陆逊的足智多谋,刘备自身无能是重要原因。
虽然无能,刘备的知人之明还是可以的,临终前劝告诸葛亮慎用马谡是最好的例子。刘备有他引以为傲的五虎上将,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不是关羽,也不是张飞,而是赵云。要比长相,赵云不输给“美髯公”关羽,武艺那也是万夫不挡,单骑救主真是是激动人心的一段,当然,更重要的是赵云没有犯什么军事上的错误,也可谓有勇有谋了。
只可惜从刘备到他的儿子刘禅似乎都不怎么待见赵云。罗贯中是以褒刘贬曹来写曹操的,但是在放大曹操暴躁,多疑的性格特点为、的同时也凸显其人格魅力,易中天称其为“可爱的奸雄”,有一定的道理,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许攸来投奔曹操,曹操已经在洗脚,听到许攸来投奔,连鞋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实在是真实的一个人。 以上便是我对《三国》的浅见,至今仍然觉的有些地方不太明白,需要细细品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