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800字
中国食文化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共食。上古有风餐露宿,围火共食;现代有中式餐馆,一张圆台,众口齐食。于是,我们有了“品”字,多口共食是品,议论纷纷也是品……
品,多口齐评。品字有三口,“三”,意为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上有许多小人深谙这种“品”之道。许多忠臣就是在小人品头论足、诽谤中伤中壮志难酬,甚至付出生命。“乌台诗案”中,朝中大臣对苏轼众口齐品,可惜非品其文采,却乱加罪名。又如秦桧,此人拿国家命运、民族气节作为赌注,以“莫须有”之罪“品”岳飞,使其无法精忠报国,最终屈死风波亭。
当然,口多,意见多,建议也多,也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起源地雅典发明的“瓷片放逐法”,就是众人齐“品”。我们不能一味怪罪于“品”,现在不是提倡“舆论监督”吗?当大家都愿意为集体出谋划策时,“品”便带来了政通人和。
品,众口难调。既然口多,那么口味就各不相同,于是矛盾时有发生。不过,“品“的魅力正在于口味的多样化。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经历代人们的反复品味,已变得渐趋模糊。就说曹操,史上对他评价就有三种:奸雄,奸贼,英雄。他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过错,各家所“品”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锅汤,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这正是“品”的美妙之处。“品“并不在于要求人们都品出同一个味道,只有“众说纷纭”,方能窥见事物之本质。众口难调,“品”字真义在于口味多,而不在调。
品,曲高和寡。此字造型绝妙,二口在下,一口在上。为何不倒置?我想,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平和的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表明,境界越高,能品味、善品味的人也越少。如,古曲《高山流水》只有俞伯牙、钟子期这样的高人方能共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只有少部分精英有兴趣、有能力去品味。“品”字去掉上面的“口”,行否?不行,因为人类总得有一批品位高的人。那么,去掉下面的两个“口”行否?也不行,任何学术都要有一个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程,否则,它就失去“品”的价值。因此,要不拘高下,雅俗共品……
品是为了体现所品之物的品味,我们提倡“品”,但不要忘记,“品”的对象应该是高尚的,美丽的,纯真的……
品字相关文章:
★ 品曹操1000字
★ 品雨400字
★ 品梅50字
★ 品大麦茶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