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伴我成长1600字
我出生在长沙,雷锋出生在长沙的郊区望城县,说来我们算是同乡。我出生的时候,他已经到辽宁工作,他死的时候,我也随父母离开了长沙,所以,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很多人都有一个切身体会,媒婆给自己介绍对象时,如果把对方的长处过分夸大,与自己后来对对方的印象不符,往往大失所望,其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如果媒婆实事求是,尽管一开始对方的形象并不是那么高大完美,但与对方接触后,自己还发现了对方的很多优良品质,往往意外惊喜,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可怕的是,媒婆今天透露一点信息,明天又透露一点信息,而这些信息支离破碎,前后矛盾,那就真的让人无所适从了。
我认识雷锋已有三十多年了,和绝大多数全国人民一样,是通过老师和媒体认识他的。对一个人的认识,我从未产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变化,从盲从,疑惑,否定,到现在把他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普通人并以一种平和的心情来看待他,我走过了一条三十多年的漫长路程。这并不是因为我心理多变,而是社会和媒体的原因。
现在,我以平和的心情,把对他的认识过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次听到雷锋的名字,是在小学的课堂上。那时老师站在讲台上的目的,好象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匆匆忙忙地给学生树立一大堆学习的榜样,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一上小学,迎面劈头盖脑地就碰到了一大堆英雄人物。战争年代的有,黄继光、董存瑞、丘少云、杨根思等;和平年代的有,欧阳海、刘英俊、王杰(不是那个歌星王杰)、雷锋;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小英雄戴碧容、以及和“地主”做斗争的刘文学。尽管老师把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说得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但我依然记不住那么多的人名,而且经常张冠李戴,把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弄混。后来我背英文单词时,常常想起这些英雄人物,并不是拿他们作为克服困难的榜样,而是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连汉语的人名都记不住,更不要说英文单词了,只能怪父母没有给我一个好脑袋。
后来不知为什么,其他的英雄人物渐渐沉静了,浮在面上的只剩下一个雷峰,而且一浮就浮了三十多年。这样我就轻松多了,只要记住雷峰的名字就行,再不必手忙脚乱地对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应接不暇。
他们告诉我,关注雷峰并不是简单地关注他本人,而是他的“精神”。但是他们告诉我的“雷峰精神”前后不一,而且有的相互矛盾,让我无所适从。归纳起来,雷峰精神大致有那么几点: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对敌人想秋风扫落叶一样。
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
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雷峰日记告诉我,一天不吃饭不要紧,一天不读毛主席的书就不行(大意)。
上半句我做不到,我本来就出生在大饥饿时期,所以对“饭”有一种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别说一天不吃饭,就是一餐不吃饭,我就饿得受不。下半句我上小学时大致能做到。在小学二年级,我就能倒背如流毛泽东的“老三篇”和一本叫“毛主席语录”的小册子,至于其它的书,我至今都没有读过。说到“活用”,我做不到,我发现我的小学同学好象也没有什么人能做到,我又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
80年前后,全国几亿或几十亿册毛泽东的书被作为废纸回炉,我现在偶尔想找本毛泽东的书来读读都困难,因为旧书滩都没有卖。但是,毛泽东像章以及有毛泽东和林彪头像的邮票又浮出水面,他们说这是文物,很值钱。这事与本文无关,不提。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作为雷峰的事迹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没有人再提了。
对敌人想秋风扫落叶一样。
雷峰所说的“敌人”,应该是指“地富反坏右”。因为雷峰经常对别人说,他小的时候,到地主家的山上去砍柴,地主婆在他的手背上砍了三刀,这三个刀巴依然残留在他的手背上。我在电影《雷峰》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大雪天,一个可怜小孩上山砍柴,被一个富有的女人夺过他的柴刀砍了他三刀。这个场景使我动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更加产生了对“地富反坏右”的仇恨。
80年代初,地富反坏右被“摘帽”了。“落叶”已不存在,“秋风”还扫什么?
回想起这三个刀巴,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雷峰牺牲于1962年8月15日,那一年他22岁,故他应该出生于1940年。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所以雷峰砍柴时还不到十岁。
在当时的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未经主人同意,到别人家的山上砍柴,和到别人家“拿”东西差不多。一个小孩子,可能不懂这个道理,而且家境太穷,所以大雪天也要上山砍柴取暖。但为这点小事,一个女人就对一个儿童下那么重的毒手,抛开阶级论不谈,很难符合常理。
雷峰是个非常诚实的人,我对他十二分的信任,但我对那个时代不太放心,那是一个“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的时代。
对“敌人”刻骨仇恨,是雷峰内心的客观存在,只是现在没有人再提了。
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
雷峰艰苦朴素的例子好象不多。在部队里,发新军服时,要把旧军服回收,所以能表现他艰苦朴素的东西只有一双打了多个补丁的袜子。
这样的事例,在中国的百姓中非常普遍。在雷峰出生以前,中国人民可能已经穿了五千年打补丁的衣服了,而且有的皇帝还穿打补丁的衣服上朝。我至今在家里也穿打补丁的衣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雷峰,偶尔想起的是一句中国传统民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后来听说雷峰有皮衣和瑞士名表,尽管这两样东西我至今都没有,但我一下子觉得雷峰特别亲切,他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除了政府官员,社会提倡大众消费。艰苦朴素是雷峰生活的真实存在,只是现在没有人再提了。
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雷峰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而且雷峰精神也只有这一条流传下来。这也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一个困惑来自于雷峰本人,另一个困惑来自于学雷峰现象。
雷峰给灾区捐款200元,而且他还有皮衣和瑞士名表。问题就来了。
他是一个士兵,每月的津贴只有六、七元。他是个孤儿,没有任何有钱的亲戚,他哪来那么多钱?按照现在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开着公家的车揽私活,但我绝不相信雷峰会干这事,以至于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
直到前几年,雷峰在“鞍钢”的同事回忆雷峰,我才解开谜底。
雷峰在鞍钢当了五年拖拉机手,当时的薪水是每月五十多元。他生活简朴,没有女朋友,又是孤儿,没有什么亲人需要接济。几年下来,他应该有一千多元的积蓄。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来自于他的正当收入。
放着这么优厚条件的工作不干,去当普通一兵,使我对他更加敬佩。
媒体象个漏勺,过几年漏一点雷峰的信息,让我茫然不知所措。
3月5日并不是节假日,但电视里告诉我们,全国人民好象放假一样,都上街去“助人”“为乐”。我的困惑又来了。
他们上街的目的到底是“助人”还是“为乐”。要说“助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可以助人,要说“为乐”,3月5日那一天,特别容易“为乐”。随便做点什么极其普通的事,都可以在电视镜头面前豪言壮语、慷慨激昂一番,用个现在非常时髦的词语叫“作秀”。我现在都心里痒痒的,准备明年的那一天,也去大街上干点什么,然后好好在电视镜头前“为乐”。所以说,雷峰是“乐于”助人,很多学雷峰者是助人“为乐”。
前几年,雷峰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其原因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所以更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们说,美国西点军校的门口有一个巨幅雷峰像,西点军校的士兵也在学雷峰。但他们没有说西点军校的士兵学雷峰精神的哪一条,象侦探小说一样,这又给了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我只好妄自分析。
首先,毛泽东的书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读了,西点军校应该不会“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其次,这个新闻发生在冷战结束后,9。11事件以前,拉登和萨达姆还不是美国的敌人,事实上,美国的敌人是谁,美国人自己恐怕都不知道,也就无所谓“秋风”扫“落叶”。再者,美国的大兵会提倡“艰苦朴素”?我知道你也不相信。最后,美国是传统基督教国家,他们脑子里早就装满基督的“仁爱”思想,他们日常生活的乐于助人,显然不需要雷峰精神的鼓舞。
后来有人去西点军校调查,他的结论是:西点军校不但校门口没有雷峰的画像,教室和学生宿舍里都没有。他们提倡的雷峰精神,是雷峰作为一个士兵,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早就有人说,在新的时期,要赋予雷峰精神以新的内涵。在这一点,美国傻大兵又走在我们前面。
不知为什么,关于雷峰的事,他们要么夸大其实,要么闪烁其词。让我听得一头雾水。
认识一个人三十多年了,也该对他有个大致的了解。雷峰的轮廓在我脑子里渐渐地清晰起来。
雷峰是个普通一兵,他内心充满阳光。他本是个穷苦孩子,是党给了他新生。所以他对党和人民有无限的爱。他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所以他走到哪,好事做到哪。雷峰留下了很多相片,除了手握钢枪的那张,其它的都是笑容满面,这不是作秀,而是他对生活感受的真实流露。
如果我们身边有个雷峰,我们都会喜欢他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