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1500字
“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过年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只要闭了眼想想那快乐的时光、那浓浓的年味,就不由得陶醉其中,欲罢不能。“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息扑面而来。集市上的年货琳琅满目地多起来,村头的锣鼓震天价响起来,天空中不时传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腊八这一天,大家都早早地起来,把泡好的的枣啦,花生仁啦,莲子啦,各种豆子啦,各种米啦一起放进锅里,煮粥,喝腊八粥。腊八这一天还要腌腊八蒜,把包好的蒜瓣放入瓶子里,泡上醋,密封严实,一直放到正月初一。过了腊八,过年的大幕就徐徐拉开了。村里的秧歌队、高跷队活跃起来,参加表演的孩子们披红挂绿,扮着脸子,笑着跳着,加紧排练,准备为全村人献上最好看的节目。更小一点的孩子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打着闹着,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进了腊月二十,年就在眼前儿招手了,接下来一天一天的日子,就得掰着指头过了。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三,农历过小年儿,这一天重要的活动就是送灶神,叫“辞灶”。灶王爷在灶台后守着这家人住了一年了,这天是他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人们买了糖瓜儿供在灶王爷的龛前,要用糖瓜儿甜了他的嘴,让他见了玉皇大帝光说好话,别说坏话。当然,糖瓜儿最后还是便宜了馋嘴的孩子们。大人们把灶王爷像揭下来,点着,和纸与烟一起升了天。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要干的事情是“扫房”。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进行大扫除。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意思,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二十五,糊窗户。家里手巧的老人在这一天要用红纸剪成各种样子的窗花,孩子们把它们高高兴兴地贴在窗户上。二十六,炖大肉。家家户户的窗子里开始飘出阵阵香气,混着空气中微微的火药味,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年味吧。二十七,宰公鸡。这一天还要蒸年糕,把枣和糯玉面和在一起,做成窝头的样子放到锅里蒸。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嘛。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天还要贴春联和挂灯笼。就这样紧忙慢赶着,日思夜盼着,压轴的大戏终于开场了,仿佛前面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年三十头一天,家家户户早早起床,孩子们都把过年的新衣服穿上,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呼朋引伴地玩耍。上午,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请神和祭祖。“请神”就是早晨到村头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还要把“上天言天事”的灶王爷再请到家里来。祖先来到家,家家户户要摆上供桌,放上供品,祭祀祖先。下午,全家要在一起包饺子。切肉、垛菜、擀皮……,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除夕包饺子要把大年初一的饺子一起包出来,饺子要包肉馅和素馅的两种,祭祖上供要上素馅的。还要包几个馅里放糖或硬币的,谁吃到这样的饺子一年里都会有好福气呢。夜幕降临,村里一项传统而又热闹的活动开始了,我们这“烤末阳”。孩子们屁癫儿屁癫儿地跟在大人后面忙活,把从各家敛上来的玉米秸、高梁秸绑成一个又粗又高的柱子,然后从上面点着,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在一起烤火,说笑。不时有淘气的孩子把鞭炮仍进火堆里,发出一声巨响,引得人群里发出欢快的嗔骂。
这时,秧歌队、高跷队也围着村里表演。远处,五颜六色的礼花升上天空,把大地映照得像白昼一样,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整个村子闹翻了天。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终于等到饺子下锅了,孩子们上眼皮和下眼皮已经开始打架。饺子出锅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响彻整个村庄。吃完饺子,孩子们要给长辈拜年,像模像样地磕头,长辈们会把准备好的红包发到孩子们手里,那是他们盼了一年的压岁钱。过了除夕,这年味越来越浓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烙饼卷鸡蛋……”
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
家乡的年字相关文章:
★ 家乡的年700字
★ 家乡的年350字
★ 家乡的年800字
★ 家乡的年600字
★ 家乡的年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