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800字
粉蝶之于繁花,恰似渺小而静默的存在。飞翔,不过是一种生的本能;而声响,只是不曾出现过的奢望。然泰戈尔曾说:“蝴蝶计算光阴不是以月而是以瞬间,因而它的生命足够长。”轻扇羽翼,寂寂无声的它们,却诠释了关于生命的至道。如同所谓的蝴蝶效应一般,看似微小无动却可以湮没万物。
这,便是无声的力量,在静默中获取至道、至远、至深……乃至天地。
若说,蝴蝶是无声的存在,那么,于无声处,便是更形而上的体验。
梭罗于瓦尔登湖,就是为了这种体验。远离都市喧闹、现代工业,只携一斧,便奔赴那静谧的湖畔。没有同伴,没有纷扰,就连鸟鸣泉滴之声都鲜有,所余的只是无声的孤寂。梭罗视其为一种自然的回归,他愿将自己大好的光阴虚掷于这浩渺静寂。而这种回归在我看来,正是对无声处最大的褒奖与认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佛语用于此处倒也恰当。人本生于自然,受形于天地,诞生于寂寂。宁静、澄透、空灵、悠远乃是自然的本貌,而无声则是其最原始也最根本的状态。
于无声处,是还原本然,回归人类内心。
同样的,中国古代文人也从无声处得到了莫大的启迪。或许有别于梭罗般对自然的追寻,而相对的,是对自身的探索与询问。
古语有大音希声,大悲无泪。当遭受莫大的悲哀时,声音已然无力而苍白。于是,柳三变有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后主有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纳兰容若有云“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
由此,无言是一种立于有声之上的宣泄,它是对情感的深挖与扩大,是对自我的追寻与升华。故古人常有默然。默然于遭贬后的郁郁寡欢,默然于得势时的豪气干云,默然于时过境迁的扼腕叹息……选择默然,并非是无视其存在,而是隐的智慧,亦更是无声的智慧。
如同陶渊明,隐于南山之下;如同苏轼,畅游于赤壁;如同李易安,伤怀于点滴秋雨;如同李白,把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用心,于无声处,谱写了最绚烂的篇章。
此中真意,亦无需多言,自在心中。
摘下耳机,让周围变得安静,抬头看香樟叶接连覆盖了头顶大半的天空。偶有飞鸟无声地掠过,突然出现,又转瞬即逝。世界似乎没有声响,但眼底却有万千色彩。心渐渐静了下来,伸手仿佛便可以触到空中那兀自飞翔的一羽彩蝶。
于无声处字相关文章:
★ 于无声处900字
★ 于无声处700字
★ 于无声处800字